所属分类:热血青年(15-30岁)
转载自http://firefox.society.ynet.com/3.1/1309/11/8273278
张老师的宝马车
下午3点多,张老师在为六年级二班的孩子们上课。
“每周开着宝马车在万州区和罗田镇来回,估计这位女老师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付油费哟!”万州区罗田镇办公室黄主任算过这笔账。
他不明白:一个住在重庆主城的有钱人,为啥不在城里享福,反而甘愿跑来乡下受罪———要知道,光是在山路上颠簸,也要2.5个小时。
他更明白:折岩村破旧简陋的瓦房村小,雨天漏雨难挡风吹,根本留不住老师,为何却留住了她,还是整整一年?
这个开着宝马车进山村教书的女教师,到底是谁?
前日,重庆晚报记者赶往罗田镇,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
第一处教学地点
折岩村尖石小学
瓦房学校仅有5间教室,城里老师呆了1年
罗田镇距离万州城区有70多公里,与湖北接壤。
昨晨6点半,记者驱车赶赴罗田镇,天下着细雨,泥泞车道让车子一路抖动,几度让人头晕目眩,险些晕车呕吐。
行车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折岩村村小———尖石小学。
学校没有国旗,两扇大铁门已经生锈,两个篮球架立在满是杂草的操场上。校舍由三处瓦房和一处石头墙围成一个四方形,全校教室总共只有5间,都是瓦房,如今只使用了其中3间,两个幼儿班,一个一年级,总人数不过20多人,全校只剩下两个老师。
雨还在下,一名女学生向村小负责人向诗培老师报告:“我的座位上面在滴雨!”向老师赶紧过去,帮她移动了位置。
“村里读书的孩子陆续合并去马头完全小学了。前年,张老师在这里教书的时候,这儿还有好几个年级哦。”向老师口中的张老师,正是我们要找的、那位开着宝马车来村里教书的女老师。
向老师回忆,张老师约1.6米,穿着朴实,是前年8月31日来到学校任教的,担任5年级老师,每科都教,任教一年后才离开。
向老师打开了张老师曾经居住的卧室:10平方米左右,四扇窗户玻璃少了一半,大门一大半坏掉。“她当时住进来时,自己动手用铁片补门,用纸当玻璃,还买来窗帘等布置了一下,设置出简易卫生间、厨房。但屋里没空调、没冰箱,条件完全无法和城里比;而且村里没有卖菜的,张老师大多是从城里开车带进来,饭菜都得自己烧。”
向老师说,平时上课,张老师还用笔记本电脑放音乐给学生听;孩子们都喜欢她,得知老师有时没菜吃了,便从自己家里带菜给她。
第二处教学地点
马头社区马头完全小学
村小留不住外来老师,校长也诧异她的到来
如今,这位开宝马的张老师,已离开尖石小学1年了,她到底去了哪里?还会不会回来?成了当地人的牵挂。
村干部打听后得知,听闻尖石小学的孩子更多去了马头完小上课,张老师也过去教书了。
马头完小,距离尖石小学不到20分钟车程。记者赶到后,只见该小学是新近落成,设施齐全。
得知记者来找开宝马车的老师,学校保安指了指操场的一处角落:“看那,张老师的宝马车就停在那里!”
这辆宝马车是老款的3系,红色,停在操场上很打眼。车辆旁边的学生宿舍楼墙上立着一块竣工牌,上面写着市内某公司为学校附属工程资助了20余万元。
马头完全小学校长宋开进介绍,这家公司的老总姓龚,张老师正是他的妻子,但张老师很低调,从未向别人说过这些。
宋校长告诉记者,去年8月,罗田小学学区(包括马头完全小学)总共考试招到4个老师,因为偏远难行条件艰苦,最后只有1人前来报到。“以前,也有年轻老师前来教书,但教了一两年后,因为条件太差,留不住人,这些老师要么考公务员,要么去了其他地方,可张老师来了,就一直没走。”
“快乐最重要”
随后,记者找到了张老师。起初,她一再婉拒采访。但在记者多番恳求下,她才勉强开口。
张老师今年才30岁,是万州人,但长住渝北区。“我曾经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后来当了家庭主妇。”张老师说,丈夫龚先生在市区开了一家公司,两人有一个 5岁的儿子,由自己父母帮忙带。丈夫因为工作关系,平时有不少应酬,但她却不喜欢这样的场合,自己也不打麻将,偶尔和一些朋友聊天,无非也是攀比谁买了什么名牌包包、老公又做了笔什么生意之类的话……总之,在城里过得没意思。同时,由于自己身体不太好,想呼吸新鲜空气,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随机分配到尖石小学。
张老师说,每逢周日,她就要从渝北家中出发,坐客车到达万州,次日一早从万州驾宝马车进山村上班;到了每周周五,再以同样方式返回主城。
“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生活———虽然月工资2000元,不够油费,但这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快乐最重要。”张老师又说,“但这些经历很平常啊,只是我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报道。”
对其妻子的选择和变化,龚先生也看在眼里,从最初反对到如今默认和理解。龚先生说,他也是在农村长大,去了原来的破败简陋的马头完小后,很是触动,于是捐资助学。
龚先生说,家里不缺钱花,夫妻间也不能太多干涉另一半的生活,因为这是她的追求。他说,其实,他内心反对妻子这样做,因为这让彼此间见面时间少,但看到妻子对事业的热爱,还是很支持她,看到山路不好走,他还主动为妻子换了安全系数更高的宝马车。
张老师的父母表示,虽然可以帮忙带外孙,但还是希望她能多抽些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儿子太想妈妈……
村民印象
村民夸她不装大
低调称宝马车才几万元
街尾小卖部陈秀的儿子小谭,曾是张老师的学生。
“张老师不‘装大’(低调),遇见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陈秀说,张老师每周星期一开车来学校,周五放学后才回万州。“我还问过她,她开的车子好多钱;她说不贵,只要几万块;后来才听村里其他人说,那辆车是宝马,起码都要几十万。”
陈秀说,张老师对学校娃儿很负责:“学校有娃儿生病感冒了,张老师就会开车送娃儿去医院;如果发现孩子没去上课没做作业,她还会打电话来问家长‘是不是娃儿农活儿太重了’。”陈秀说,她一直以为,“有钱人会瞧不起农村妇女,懒得和我们说话,但张老师完全不一样。”
走出陈秀家,记者来到社区医院转了转。村民们表示,虽然没见过张老师,但都知道她的存在———是个有钱、有爱心的城里人。
开长安车的谭林说他想不通:“她开着宝马车进山村,莫说油钱,就是来回颠簸对车的损耗也划不着呀!她大老远从重庆来这里教书,到底图个啥?”
村民们说,以前他们碰到张老师,也问过这个问题,但对方的回答很简单:喜欢乡村老师这份职业,喜欢这些山里孩子。
乡下孩子很单纯
这也让自己简单
在张老师话里行间听出来,她很喜欢这里的原因,除了空气好,还有就是这里的同事、居民、孩子们都很好,特别是孩子们单纯,笑容也很天真,她觉得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很简单。就她来看,她就喜欢这种生活,没有比较、没有奢侈品,只有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适合自己的。
张老师的宝马车
下午3点多,张老师在为六年级二班的孩子们上课。
“每周开着宝马车在万州区和罗田镇来回,估计这位女老师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付油费哟!”万州区罗田镇办公室黄主任算过这笔账。
他不明白:一个住在重庆主城的有钱人,为啥不在城里享福,反而甘愿跑来乡下受罪———要知道,光是在山路上颠簸,也要2.5个小时。
他更明白:折岩村破旧简陋的瓦房村小,雨天漏雨难挡风吹,根本留不住老师,为何却留住了她,还是整整一年?
这个开着宝马车进山村教书的女教师,到底是谁?
前日,重庆晚报记者赶往罗田镇,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
第一处教学地点
折岩村尖石小学
瓦房学校仅有5间教室,城里老师呆了1年
罗田镇距离万州城区有70多公里,与湖北接壤。
昨晨6点半,记者驱车赶赴罗田镇,天下着细雨,泥泞车道让车子一路抖动,几度让人头晕目眩,险些晕车呕吐。
行车两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折岩村村小———尖石小学。
学校没有国旗,两扇大铁门已经生锈,两个篮球架立在满是杂草的操场上。校舍由三处瓦房和一处石头墙围成一个四方形,全校教室总共只有5间,都是瓦房,如今只使用了其中3间,两个幼儿班,一个一年级,总人数不过20多人,全校只剩下两个老师。
雨还在下,一名女学生向村小负责人向诗培老师报告:“我的座位上面在滴雨!”向老师赶紧过去,帮她移动了位置。
“村里读书的孩子陆续合并去马头完全小学了。前年,张老师在这里教书的时候,这儿还有好几个年级哦。”向老师口中的张老师,正是我们要找的、那位开着宝马车来村里教书的女老师。
向老师回忆,张老师约1.6米,穿着朴实,是前年8月31日来到学校任教的,担任5年级老师,每科都教,任教一年后才离开。
向老师打开了张老师曾经居住的卧室:10平方米左右,四扇窗户玻璃少了一半,大门一大半坏掉。“她当时住进来时,自己动手用铁片补门,用纸当玻璃,还买来窗帘等布置了一下,设置出简易卫生间、厨房。但屋里没空调、没冰箱,条件完全无法和城里比;而且村里没有卖菜的,张老师大多是从城里开车带进来,饭菜都得自己烧。”
向老师说,平时上课,张老师还用笔记本电脑放音乐给学生听;孩子们都喜欢她,得知老师有时没菜吃了,便从自己家里带菜给她。
第二处教学地点
马头社区马头完全小学
村小留不住外来老师,校长也诧异她的到来
如今,这位开宝马的张老师,已离开尖石小学1年了,她到底去了哪里?还会不会回来?成了当地人的牵挂。
村干部打听后得知,听闻尖石小学的孩子更多去了马头完小上课,张老师也过去教书了。
马头完小,距离尖石小学不到20分钟车程。记者赶到后,只见该小学是新近落成,设施齐全。
得知记者来找开宝马车的老师,学校保安指了指操场的一处角落:“看那,张老师的宝马车就停在那里!”
这辆宝马车是老款的3系,红色,停在操场上很打眼。车辆旁边的学生宿舍楼墙上立着一块竣工牌,上面写着市内某公司为学校附属工程资助了20余万元。
马头完全小学校长宋开进介绍,这家公司的老总姓龚,张老师正是他的妻子,但张老师很低调,从未向别人说过这些。
宋校长告诉记者,去年8月,罗田小学学区(包括马头完全小学)总共考试招到4个老师,因为偏远难行条件艰苦,最后只有1人前来报到。“以前,也有年轻老师前来教书,但教了一两年后,因为条件太差,留不住人,这些老师要么考公务员,要么去了其他地方,可张老师来了,就一直没走。”
“快乐最重要”
随后,记者找到了张老师。起初,她一再婉拒采访。但在记者多番恳求下,她才勉强开口。
张老师今年才30岁,是万州人,但长住渝北区。“我曾经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后来当了家庭主妇。”张老师说,丈夫龚先生在市区开了一家公司,两人有一个 5岁的儿子,由自己父母帮忙带。丈夫因为工作关系,平时有不少应酬,但她却不喜欢这样的场合,自己也不打麻将,偶尔和一些朋友聊天,无非也是攀比谁买了什么名牌包包、老公又做了笔什么生意之类的话……总之,在城里过得没意思。同时,由于自己身体不太好,想呼吸新鲜空气,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随机分配到尖石小学。
张老师说,每逢周日,她就要从渝北家中出发,坐客车到达万州,次日一早从万州驾宝马车进山村上班;到了每周周五,再以同样方式返回主城。
“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生活———虽然月工资2000元,不够油费,但这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快乐最重要。”张老师又说,“但这些经历很平常啊,只是我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报道。”
对其妻子的选择和变化,龚先生也看在眼里,从最初反对到如今默认和理解。龚先生说,他也是在农村长大,去了原来的破败简陋的马头完小后,很是触动,于是捐资助学。
龚先生说,家里不缺钱花,夫妻间也不能太多干涉另一半的生活,因为这是她的追求。他说,其实,他内心反对妻子这样做,因为这让彼此间见面时间少,但看到妻子对事业的热爱,还是很支持她,看到山路不好走,他还主动为妻子换了安全系数更高的宝马车。
张老师的父母表示,虽然可以帮忙带外孙,但还是希望她能多抽些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儿子太想妈妈……
村民印象
村民夸她不装大
低调称宝马车才几万元
街尾小卖部陈秀的儿子小谭,曾是张老师的学生。
“张老师不‘装大’(低调),遇见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陈秀说,张老师每周星期一开车来学校,周五放学后才回万州。“我还问过她,她开的车子好多钱;她说不贵,只要几万块;后来才听村里其他人说,那辆车是宝马,起码都要几十万。”
陈秀说,张老师对学校娃儿很负责:“学校有娃儿生病感冒了,张老师就会开车送娃儿去医院;如果发现孩子没去上课没做作业,她还会打电话来问家长‘是不是娃儿农活儿太重了’。”陈秀说,她一直以为,“有钱人会瞧不起农村妇女,懒得和我们说话,但张老师完全不一样。”
走出陈秀家,记者来到社区医院转了转。村民们表示,虽然没见过张老师,但都知道她的存在———是个有钱、有爱心的城里人。
开长安车的谭林说他想不通:“她开着宝马车进山村,莫说油钱,就是来回颠簸对车的损耗也划不着呀!她大老远从重庆来这里教书,到底图个啥?”
村民们说,以前他们碰到张老师,也问过这个问题,但对方的回答很简单:喜欢乡村老师这份职业,喜欢这些山里孩子。
乡下孩子很单纯
这也让自己简单
在张老师话里行间听出来,她很喜欢这里的原因,除了空气好,还有就是这里的同事、居民、孩子们都很好,特别是孩子们单纯,笑容也很天真,她觉得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很简单。就她来看,她就喜欢这种生活,没有比较、没有奢侈品,只有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