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广州小学生延续粤剧香火:行业人才稀缺仍难解决
所属分类:童年(6-12岁)
  初中后朝粤剧方向发展学生少之又少

报道称,广州市目前授牌的15所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中,南海中学是唯一的中学。

南海中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自发组织学生参加兴趣班学习粤剧,学校每年招收粤剧特长生,并编撰了《粤剧传统知识》教材,将粤剧教育坚持了许多年。不过,初中阶段之后,往粤剧方向发展的学生仍是少之又少,此外,如何把在粤剧上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继续“往上送”,是待解决的问题。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专家教授叶春生受访时称,目前广州年轻人中,把粤剧当做一门爱好的人其实并不少,而且这一数字正在增加。在他看来,即使孩子们不把粤剧当做未来发展方向,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粤剧,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也会帮助他们打下艺术修养的基础,令他们终身受益,“对将来的人生发展会有很大好处。”

报道称,兴趣不等于理想职业方向——孩子以及家长的这些想法,也说明粤剧这一行业人才稀缺的问题仍然未解。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是中国目前唯一培养粤剧艺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被视作粤剧艺术人才的摇篮。该校培养的粤剧人才是粤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毕业生的月薪可达到万元人民币(约2000新元),不过,这一专业的招生却屡屡遇冷。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宗元分析称,粤剧专业招生不理想涉及多重原因,但青少年对粤剧的钟情度较低,仍然是主要原因。

创新粤剧培养观众

报道称,在青少年中普及粤剧,培养更多年轻的观众,这不只是教育界、政府、业界、民间有识之士在思索命题,广东省粤剧院近年也做了不少探索,包括推出面向年轻群体的“互联网+粤剧”,取材3D武侠网游作品《剑网3》,制作并巡回演出新潮粤剧《决战天策府》,希望将更多原本对粤剧知之甚少的游戏玩家带进剧场,感受粤剧的魅力。

广东省粤剧院副院长曾小敏指出,粤剧要往前发展,除了在青少年中普及粤剧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争取城市中间阶层,包括白领、知识分子、打工人群等,提高粤剧在城市文化市场中的占有率。

“真正的市场在城市中间阶层,而这恰恰是粤剧尚没打开的市场。”曾小敏说,城市中间阶层有见识,希望看到有文化底蕴、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剧目,什么样的剧目能进入他们的视线,又应如何恰如其分地宣传与包装,“这是粤剧将来要做的事,也是我们将来要做的事”。

报道称,不只是岭南的粤剧,中国各地戏曲剧种目前都面临这个共同挑战——要随着时代发展,又不失文化个性。传统戏剧要振兴,相信是一条漫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