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孕育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37916
澎湃新闻 记者 陈斯斯
2018年3月初,37岁的薇薇(化名)终于诞下一名女婴。对她而言,这份身为人母的喜悦弥足珍贵。因为在这之前的15年,她曾14次怀孕,14次妊娠失败。
这一次,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她终结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梦魇,于第15次怀孕时保住了胎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2年,一妇婴就为一名13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创下当时的国内纪录;6年后,这一为14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案例,再次刷新了华东地区的相关医学纪录。
女子反复妊娠失败辗转求医
3月1日晚上10点多,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鲍时华收到一条微信:“鲍主任,您好,谢谢您的关心。我是薇薇爱人,今天她剖腹产生下女儿……”
这样的报喜消息,在鲍时华的病号群里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好孕报告”。
前往鲍时华科室求助的,大部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反复妊娠失败患者。通俗说法是习惯性流产病人。
2003年,薇薇第一次自然怀孕却不幸流产。在经历了4次自然流产后,她开始辗转各大医院求医。2015年10月,在第13次胎停以后,身材瘦弱、面色晦暗的薇薇在婆婆的陪同下来到一妇婴,找到了鲍时华。
婆婆恳切地说:“鲍医生,我家媳妇吃了好多苦啊,你一定要帮她想想办法,帮帮她!”十多次的流产史,意味着薇薇在过去的十来年里一直经历怀孕、流产、调理身体这样的循环往复,痛苦和压力常人无法想像。
凑巧的是,鲍时华曾有过一个与薇薇同名同姓的病人,流产9次后保胎成功。鲍时华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薇薇,鼓励她说,“你肯定也行!”
鲍时华细细分析薇薇之前13次的检查和治疗经过,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因:遗传、内分泌、感染、男方精子、女方排卵情况、解剖结构均正常,但是血凝处于易栓前状态;患者自身免疫有3项抗体阳性,1项弱阳。
根据经验,鲍时华很快理清了思路,诊断薇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给出了明确的针对性方案。她告诉薇薇,如果胚胎本身正常,这种治疗的成功率一般为80-90%。
这却并没未给薇薇带来足够信心,她只是弱弱地说:“多谢您,费心了!”
第15次怀孕终于当上妈妈
鲍时华完全能理解薇薇的心情。
一妇婴“习惯性流产”专题门诊于2010年1月开设,2015年成立了生殖免疫科,她见多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患者。“文艺一些的病人说,她的心灵在沙漠里煎熬着;直白一点的病人说,别人生娃像母鸡下蛋,而我生娃却像造‘原子弹’——这都是她们最真实的感受。” 鲍时华说,生殖免疫科病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焦虑。所有的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婚姻。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备孕。
“想怀孕怕怀不上,怀上了又怕没有胎心,有了胎心又怕突然消失,过了12周又怕唐氏筛查过不了,过了唐筛又怕畸形筛查,过了筛查又担心早产……她们内心从来没有笃定过,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没完没了的担心,以及常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如履薄冰。”鲍时华。
也正因如此,病人们在各种患者的微信群、QQ群里抱团取暖,互相鼓励、推荐专家,人人都期待早日给亲戚、朋友和医生发一份属于自己的“好孕报告”。
遗憾的是,薇薇的第14次怀孕还是没有拿到她的“好孕报告”。
她的早孕超声检查提示绒毛膜隆起征,不排除来自胚胎本身问题导致的失败。鲍时华与薇薇进行了促膝长谈,薇薇决定再搏一次,治疗方案重新调整。
鲍时华医生接到了薇薇(化名)丈夫发来的微信。 受访者供图
2017年6月,薇薇第15次怀孕。鲍时华不断监测她的指标,及时调整用药,之后的早孕检查一切正常。到了孕22周,薇薇度过流产危险期,拿到了生殖免疫科的“毕业证书”。
此后,薇薇回老家医院产检。微信上,鲍时华一直给予在线帮助,及时答疑。令人欣慰的是,薇薇的后续产检中指标基本正常,2018年3月1日,她剖腹产下一个2200多克的女婴,实现了梦寐以求做妈妈的愿望。
医生建议,如果只发生过一次自然流产,一般不予以干预,鼓励再次受孕;二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可以进行流产病因筛查,三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则一定要筛查病因。
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开展全面的病因筛查、找到病因才是治疗的关键,然后医生才可以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从临床经验来看,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节;家庭成员要同心协力,不要给予太多压力。”鲍时华表示,薇薇这个病例最终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可或缺,即她对医嘱的执行度很高,“临床上,我们发现不少病人可能会选择同期多处就诊、用不同的药、擅自增减药物等,而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应当尽量避免。”
澎湃新闻 记者 陈斯斯
2018年3月初,37岁的薇薇(化名)终于诞下一名女婴。对她而言,这份身为人母的喜悦弥足珍贵。因为在这之前的15年,她曾14次怀孕,14次妊娠失败。
这一次,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她终结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梦魇,于第15次怀孕时保住了胎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2年,一妇婴就为一名13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创下当时的国内纪录;6年后,这一为14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案例,再次刷新了华东地区的相关医学纪录。
女子反复妊娠失败辗转求医
3月1日晚上10点多,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鲍时华收到一条微信:“鲍主任,您好,谢谢您的关心。我是薇薇爱人,今天她剖腹产生下女儿……”
这样的报喜消息,在鲍时华的病号群里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好孕报告”。
前往鲍时华科室求助的,大部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反复妊娠失败患者。通俗说法是习惯性流产病人。
2003年,薇薇第一次自然怀孕却不幸流产。在经历了4次自然流产后,她开始辗转各大医院求医。2015年10月,在第13次胎停以后,身材瘦弱、面色晦暗的薇薇在婆婆的陪同下来到一妇婴,找到了鲍时华。
婆婆恳切地说:“鲍医生,我家媳妇吃了好多苦啊,你一定要帮她想想办法,帮帮她!”十多次的流产史,意味着薇薇在过去的十来年里一直经历怀孕、流产、调理身体这样的循环往复,痛苦和压力常人无法想像。
凑巧的是,鲍时华曾有过一个与薇薇同名同姓的病人,流产9次后保胎成功。鲍时华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薇薇,鼓励她说,“你肯定也行!”
鲍时华细细分析薇薇之前13次的检查和治疗经过,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因:遗传、内分泌、感染、男方精子、女方排卵情况、解剖结构均正常,但是血凝处于易栓前状态;患者自身免疫有3项抗体阳性,1项弱阳。
根据经验,鲍时华很快理清了思路,诊断薇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给出了明确的针对性方案。她告诉薇薇,如果胚胎本身正常,这种治疗的成功率一般为80-90%。
这却并没未给薇薇带来足够信心,她只是弱弱地说:“多谢您,费心了!”
第15次怀孕终于当上妈妈
鲍时华完全能理解薇薇的心情。
一妇婴“习惯性流产”专题门诊于2010年1月开设,2015年成立了生殖免疫科,她见多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患者。“文艺一些的病人说,她的心灵在沙漠里煎熬着;直白一点的病人说,别人生娃像母鸡下蛋,而我生娃却像造‘原子弹’——这都是她们最真实的感受。” 鲍时华说,生殖免疫科病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焦虑。所有的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婚姻。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备孕。
“想怀孕怕怀不上,怀上了又怕没有胎心,有了胎心又怕突然消失,过了12周又怕唐氏筛查过不了,过了唐筛又怕畸形筛查,过了筛查又担心早产……她们内心从来没有笃定过,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没完没了的担心,以及常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如履薄冰。”鲍时华。
也正因如此,病人们在各种患者的微信群、QQ群里抱团取暖,互相鼓励、推荐专家,人人都期待早日给亲戚、朋友和医生发一份属于自己的“好孕报告”。
遗憾的是,薇薇的第14次怀孕还是没有拿到她的“好孕报告”。
她的早孕超声检查提示绒毛膜隆起征,不排除来自胚胎本身问题导致的失败。鲍时华与薇薇进行了促膝长谈,薇薇决定再搏一次,治疗方案重新调整。
鲍时华医生接到了薇薇(化名)丈夫发来的微信。 受访者供图
2017年6月,薇薇第15次怀孕。鲍时华不断监测她的指标,及时调整用药,之后的早孕检查一切正常。到了孕22周,薇薇度过流产危险期,拿到了生殖免疫科的“毕业证书”。
此后,薇薇回老家医院产检。微信上,鲍时华一直给予在线帮助,及时答疑。令人欣慰的是,薇薇的后续产检中指标基本正常,2018年3月1日,她剖腹产下一个2200多克的女婴,实现了梦寐以求做妈妈的愿望。
医生建议,如果只发生过一次自然流产,一般不予以干预,鼓励再次受孕;二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可以进行流产病因筛查,三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则一定要筛查病因。
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开展全面的病因筛查、找到病因才是治疗的关键,然后医生才可以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从临床经验来看,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节;家庭成员要同心协力,不要给予太多压力。”鲍时华表示,薇薇这个病例最终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可或缺,即她对医嘱的执行度很高,“临床上,我们发现不少病人可能会选择同期多处就诊、用不同的药、擅自增减药物等,而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应当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