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人到中年(30-60岁)
[b]蛰居族形成的心理土壤:[/b]
[b]压力大怕丢脸,或者离不开父母[/b]
其实,蛰居族并非一夜之间忽然出现的。
据《纽约时报》报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在那时,对于“蛰居”的定义是经常昏睡,拒绝沟通,常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的年轻男性。
2016年,横滨一名三年蛰居者的房间 图自摄影师个人网站
90年代,心理学家Tamaki Saito刚刚执业时,他就接待了一波又一波因为孩子自闭而前来求助的父母。在20年的研究间,他发现,这一群体的数字正在飞速上涨,平均年龄也在提高,2010年,平均年龄已由此前的21岁上升至32岁。
而对于年轻人为何会陷入这样一种状态,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像恭子一样,自己觉得无法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没法面对周围的压力;还有人是因为特定的事件而陷入自闭,比如坏成绩或者失恋……
更为严峻的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具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多重压力。
比如“世间体”(Sekentei),这个颇具玩味的日本词语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各界中的声誉,以及想要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压力,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心理根基。
因此,对于蛰居族来说,他们远离社会的时间越长,就越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失败,他们失去了曾经的自尊自信,走出家门后的境况也显得愈加可怕。
同时,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另一种心理特点——amae,指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依赖感情或者行为,反映在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师生、长幼之间。
在父母的尽心照顾之下,另外还暗含着一种期待,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至少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这也充分揭示了,为什么在男孩子中,长子又往往成为蛰居族的“重灾区”,因为父亲往往会在长子身上寄托最大的期望。
[b]压力大怕丢脸,或者离不开父母[/b]
其实,蛰居族并非一夜之间忽然出现的。
据《纽约时报》报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在那时,对于“蛰居”的定义是经常昏睡,拒绝沟通,常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的年轻男性。
2016年,横滨一名三年蛰居者的房间 图自摄影师个人网站
90年代,心理学家Tamaki Saito刚刚执业时,他就接待了一波又一波因为孩子自闭而前来求助的父母。在20年的研究间,他发现,这一群体的数字正在飞速上涨,平均年龄也在提高,2010年,平均年龄已由此前的21岁上升至32岁。
而对于年轻人为何会陷入这样一种状态,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像恭子一样,自己觉得无法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没法面对周围的压力;还有人是因为特定的事件而陷入自闭,比如坏成绩或者失恋……
更为严峻的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具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多重压力。
比如“世间体”(Sekentei),这个颇具玩味的日本词语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各界中的声誉,以及想要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压力,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心理根基。
因此,对于蛰居族来说,他们远离社会的时间越长,就越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失败,他们失去了曾经的自尊自信,走出家门后的境况也显得愈加可怕。
同时,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另一种心理特点——amae,指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依赖感情或者行为,反映在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师生、长幼之间。
在父母的尽心照顾之下,另外还暗含着一种期待,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至少能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这也充分揭示了,为什么在男孩子中,长子又往往成为蛰居族的“重灾区”,因为父亲往往会在长子身上寄托最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