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刘震云: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在搬砖
  第四次采访刘震云,是今年4月底,机会来了,刘震云在云南为新作而做最后的修改,而我可以在苍山洱海边采访他,一个鲜花掩映的小楼中,我见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他的很多笑容。

甘肃“东风航天城”
在采访中,我才知道,原来他当年当兵的地方就在甘肃“东风航天城”,这也是我在此前报道中,每年要去很多次的地方,就是那个1月份我在那里采访火箭发射,穿着三条裤子、两条袜子、一双靴子,在外面站了十分钟,脚就被冻麻的地方。(第二天,我立即又加了一条裤子,结果腿差点塞不进靴子去了,费了吃奶的劲才拉上靴子拉锁)。

那个地方,对刘震云来说,却充满了温馨的回忆,除了能有“白馍”吃,他在那里还知道了“高考”的消息,一边说着,嘴角自然上扬。
在采访中,我才知道,原来他的家乡——离河南省新乡市不远的塔铺,是一个那么美的地方,孩子们是如此渴望学习。
就像刘震云告诉我,“傍晚在散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孩子有的在河边,有的在庄稼地里,都在看书,在学习,暮色中,这些孩子慢慢地说着话结伴走远了,天从上面黑了下来(不像城市有路灯,所以天是从地面开始黑的)”。

说到这里,刘震云沉默了几秒钟之后,苦笑了一下,接着说,当然因为考生太多了,最后好几百人才能录取一个。
在采访中,我才知道,原来,刘震云的父亲当年在农村公社做小干部,老人最操心的也是子女的婚事,刘震云说,“高考对我父亲冲击最大”......在得知自己与弟弟都考上大学后,父亲的反应,真的就像中了举人的范进,父亲在街头的蹲守代表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另一种宣泄,这段回忆中的刘震云的笑容是释然、也是他特有的黑色幽默。

在采访中,我才知道,原来高考给那么多人带来的不只是因为“一无所有”,所以要为命运再搏上一次的冲动,恢复高考后,这些“越过龙门”的孩子,被历史改变的同时,后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也在改变着历史。对于这些曾经的流年,包括高考后,自己在北大盛大开场的未来,刘震云看似平静的笑容背后却似乎有事悬在心头。

在采访中,我才知道,原来每个大学的中文系都差不多啊,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告诉学生,这里不是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的——吕叔湘、王力、亚里士多德,他们能够给予学子的是知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教你如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