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人到中年(30-60岁)
转载自http://sd.sdnews.com.cn/jinan/201703/t20170307_2209759.htm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数年间,2000亩的荒山,树苗数量从不到10万棵,骤增至25万棵。 记者郭尧 摄
植树节、清明节临近,老齐屁颠屁颠地忙前忙后,为城里人一年一度的外出踏青、植树献爱心做着准备,他希望城里人来看看他的松树、柏树、槐树。然而他又揪着一颗心,每年冬春天,都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人多了,险情发生的几率自然会高。
老齐全名齐来发,家住南部山区柳埠镇黄巢村,今年只有43岁,长得也不显老。村里人之所以叫他老齐,更多是因为他的思路、干的事太老套、“过时”。在村子北邻的山上栽树一栽就是18年、15万棵,不仅没见到什么收入,还搭进去100多万元。
洪水冲出来的念头
27年前,农村娃齐来发初中毕业,来到济南城区,当了一名历下区邮政局合同制邮递员。当时,齐来发还挺“洋活”,谈了个城里女朋友,每天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每逢市里“两会”,总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多栽树,保持水土,保护环境。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人咋这么不接地气,总讨论些与吃饭无关的事情。
直到一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这一年,南部山区大雨,两边高山上的洪水夹杂着泥沙,倾泻而下,碧波荡漾的黄巢水库,不到两个小时就被灌满了,两个水闸全部打开泄洪。
村子南面的山上,有一段古长城遗址,也有一块齐来发家的田地,被洪水冲出了一道宽三米、深两米、长20多米的壕沟。“这多半是人造的孽。”刘洪训回忆起那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他是齐来发的亲舅舅、栽树的坚定支持者,今年75岁。
刘洪训出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从他记事起,每年下大雨,总会发洪水,村里老人说,这是日本鬼子造下的。日本鬼子以战养战,砍伐了附近山上大量上百年的树木,老祖宗留下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
此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植树,再加上自然恢复,秃山又披上了绿装,尤其是黄巢村附近两个最明显的山顶——麦丈垛、和尚帽,又长出了松树,洪水渐消。谁知到了90年代初,人像着了魔似的,偷着摸着上山砍树,青山再次变秃。
“这也许就是经济利益的魔力,它会让人找不着北。”齐来发说,人不能总为钱活着,记得小时候顽皮爬山,村北山上有雾凇,层峦叠嶂,风景如画。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就这么破坏了,齐来发萌生了回乡栽树的念头。
最朴素的虚荣心
有了念头,再加上受人指点,很容易就“魔怔”了。意念摇摆期的齐来发,遇到了当时济南“环保圈”里大名鼎鼎的人物——陈鲁,人家曾是济南建材市场的商人,进进出出总开着一辆当时马路上很少见的“奔驰560”。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却甘愿卖掉奔驰,搞环保,过起坐公交车的低碳生活,后来还发起成立了走进自然环保志愿者协会。“我为什么不能回家栽树,把祖宗留下的青山搞好?”齐来发说,在城市里打工,什么时候是个头?有车、有房、有老婆,又能怎样,还不是个小市民?
1999年初,南部山区搞荒山承包,鼓励植树造林,一些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承包,一次性包几百亩,合同一签15年,长的签30年,投入1.5万元都算多的。
黄巢村老齐家不知深浅的“浑小子”齐来发,却偏要一次性承包2000亩,合同一签就是50年,承包费自然也是1.5万元的好几倍。
有一些人议论,齐来发父亲走得太早,留下不管事儿的老娘,管不了儿子。老齐心里则有一本经:“2000亩,我就是南部山区最大的承包户。全部栽上树,等个几十年,树成了材,树就不再是树,而是我的荣誉章,以后南山一提起我齐来发,拥有2000亩庄园,谁不竖大拇指?那时咱也算个人物了。”
齐来发做事,有着普通人都有的、最朴素的虚荣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承包费分三年付清,第二年就没钱了,他到处借,也借不着,就去信用社贷款,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间破草房,银行不同意抵押。
好在当时他在跑从济南市区到南部山区的客运班车,还有几辆破车,算是抵押了。城里的女朋友看到他像一头倔驴,怎么拉也拉不回来,就分手了。彻底放弃城市生活的齐来发,面临的下一个抉择是,荒山要栽什么树?
如果栽经济林,比如果树、核桃树等,每年可以有收益,缺点是,得自己买树苗,而且春冬季节落叶之后,山上显得光秃秃的,不好看如果栽生态公益林,比如松树、柏树等,国家免费给树苗,长成材后,山体四季常青,好看,也有利于保持水土,但缺点是,短期内基本没收益。
最后,齐来发像脑子进水一般,选择在2000亩山体上栽种公益林。
借势黄巢的梦想
“公益林好啊,未来可以搞生态旅游。”当时还是齐来发的普通朋友、现为他妻子的张贞丽,之前对老齐这个想法很支持,因为黄巢村非常有历史底蕴,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与政府军最后一仗,就在这个村子打的,目前,村子周围还有黄巢屯兵作战时的交战岭、跑马场、饮马湾、死人沟(也叫“杀人沟”)等遗迹。最难得的是,这些历史遗迹,基本都在老齐承包的山林范围内,或者周边。
此言不虚,据《历城县志》记载,黄巢村原本唤作大黄草峪,后因公元884年黄巢兵败于此,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改用现名。上世纪80年代末,黄巢村被历城区政府命名为“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
1999年,齐来发的种树大业启动。没有钱,就联系环保人士陈鲁,发动城里学生来义务植树没有树苗,就请政府提供,开车去泰安拉。挖树窝人手不够,他就在村里求人,把跑客运赚来的钱拿来发工资,不够就贷款。
齐来发干事创业的劲儿头,像头小牛犊,未来千亩林海始终在他心里波涛翻滚。一人多高的灌木丛,他举起砍刀,噼里啪啦一通砍,砍成一人多宽一行,然后挖窝栽种。数年间,2000亩的荒山,树苗数量从原本不到10万棵,骤增至25万棵。那几年,站在和尚帽山顶,低头看看刚栽下的小树苗,齐来发常浮想联翩:那都是一个个战士,像是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满满的全是豪情。
树苗一天天成长,春天,看到新冒出来的含绿小树,他眼睛就湿润了夏天,洪水夹带的泥沙越来越少,他就很欣慰市区的泉水,很长时间不停喷了,他就认为,这是给他的奖励:“你要说受苦受累为了啥,一棵树一个军功章,你说为了啥?”
十万元修路,路在何方?
“百年心血敌不过一把火!”这是所有栽树人时常警醒自己的一句话。随着山林逐步长成,防火成为老齐寝食难安的心病,2014年,他终于决定,在没有任何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斥资十万元修一条护林路,以缩短从山下到山顶救火的时间。
反对之声还是来自张贞丽:“这么多年来,已投进去一百多万,一分钱回报没有,还要再投,什么时候是个头?”不过,倔强的老齐还是在当年冬天,把修路的挖掘机、铲车开上了山。送柴油的车开不上去,大表哥刘克建便步行六里地、挑着两桶油送,不要一分钱。现在,路已经修好了一年多,由于没钱硬化,每到夏天雨季,总会被冲得乱七八糟,当年冬天,老齐还得花钱修整。
他雇的护林员,原来承诺一个月工资600元800元,现在三五百元也发不下来。每年过年,老齐都会买些米、面、油,送到护林员家中。今年过年,他每家送了50斤肉,力度很大,原因很简单,去年欠的工资有点多。
事实上,国家针对生态公益林也有补贴,但多是走大账,补给了消防,以及给政府管的护林员发工资等。老齐建议,政府最好能给他的林场配几个专职护林员,一方面可以减轻他的防火压力,另一方面,他也能少雇几个护林员,减轻一下经济压力。
目前的老齐,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从别的地方赚了钱,补贴山林运转,至于什么时候投资能有回报,他也不知道。栽树不就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嘛。
当然,老齐也一直想着用别的招数化缘,比如引进资金重修黄巢农民起义军作战时的指挥部——三官庙,吸引游客来参观。对老齐做了18年的生态旅游梦,村里人时有嘲讽之声:这人净干些蠢事、笨事、空事,不是一天两天了。
“南山绿化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老齐的精神可嘉,南山绿化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南部山区管委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刘继明说,只要符合条件,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扶持同时探索“家庭林场”模式,明确责任主体,实现“谁绿化、谁受益”。
在刘继明看来,南部山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目前以投入为主的发展格局。南山不仅是南山人的南山,还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南山,缺钱怎么办,需要把各界的关心转化为支持,进而把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
举例来讲,首先需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生态补偿资金其次探索完善生态补偿的各项政策体系最后是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
有了钱,南山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生态修复,围绕“两条主线”,一是省道沿线,二是景点沿线,推广近自然林业,集中成片种植彩叶林、混交林。“自然条件好了,就可以发展绿色产业。”刘继明说,济南市常住人口7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占20%,南山作为济南的绿肺、泉源和后花园,可以让老人来养老,未来将是支柱产业。
听到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老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真心希望这些利好能尽快落地,让他们这些绿化者摆脱困境,绿化更多荒山。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数年间,2000亩的荒山,树苗数量从不到10万棵,骤增至25万棵。 记者郭尧 摄
植树节、清明节临近,老齐屁颠屁颠地忙前忙后,为城里人一年一度的外出踏青、植树献爱心做着准备,他希望城里人来看看他的松树、柏树、槐树。然而他又揪着一颗心,每年冬春天,都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人多了,险情发生的几率自然会高。
老齐全名齐来发,家住南部山区柳埠镇黄巢村,今年只有43岁,长得也不显老。村里人之所以叫他老齐,更多是因为他的思路、干的事太老套、“过时”。在村子北邻的山上栽树一栽就是18年、15万棵,不仅没见到什么收入,还搭进去100多万元。
洪水冲出来的念头
27年前,农村娃齐来发初中毕业,来到济南城区,当了一名历下区邮政局合同制邮递员。当时,齐来发还挺“洋活”,谈了个城里女朋友,每天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每逢市里“两会”,总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多栽树,保持水土,保护环境。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人咋这么不接地气,总讨论些与吃饭无关的事情。
直到一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这一年,南部山区大雨,两边高山上的洪水夹杂着泥沙,倾泻而下,碧波荡漾的黄巢水库,不到两个小时就被灌满了,两个水闸全部打开泄洪。
村子南面的山上,有一段古长城遗址,也有一块齐来发家的田地,被洪水冲出了一道宽三米、深两米、长20多米的壕沟。“这多半是人造的孽。”刘洪训回忆起那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他是齐来发的亲舅舅、栽树的坚定支持者,今年75岁。
刘洪训出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从他记事起,每年下大雨,总会发洪水,村里老人说,这是日本鬼子造下的。日本鬼子以战养战,砍伐了附近山上大量上百年的树木,老祖宗留下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
此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植树,再加上自然恢复,秃山又披上了绿装,尤其是黄巢村附近两个最明显的山顶——麦丈垛、和尚帽,又长出了松树,洪水渐消。谁知到了90年代初,人像着了魔似的,偷着摸着上山砍树,青山再次变秃。
“这也许就是经济利益的魔力,它会让人找不着北。”齐来发说,人不能总为钱活着,记得小时候顽皮爬山,村北山上有雾凇,层峦叠嶂,风景如画。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就这么破坏了,齐来发萌生了回乡栽树的念头。
最朴素的虚荣心
有了念头,再加上受人指点,很容易就“魔怔”了。意念摇摆期的齐来发,遇到了当时济南“环保圈”里大名鼎鼎的人物——陈鲁,人家曾是济南建材市场的商人,进进出出总开着一辆当时马路上很少见的“奔驰560”。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却甘愿卖掉奔驰,搞环保,过起坐公交车的低碳生活,后来还发起成立了走进自然环保志愿者协会。“我为什么不能回家栽树,把祖宗留下的青山搞好?”齐来发说,在城市里打工,什么时候是个头?有车、有房、有老婆,又能怎样,还不是个小市民?
1999年初,南部山区搞荒山承包,鼓励植树造林,一些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承包,一次性包几百亩,合同一签15年,长的签30年,投入1.5万元都算多的。
黄巢村老齐家不知深浅的“浑小子”齐来发,却偏要一次性承包2000亩,合同一签就是50年,承包费自然也是1.5万元的好几倍。
有一些人议论,齐来发父亲走得太早,留下不管事儿的老娘,管不了儿子。老齐心里则有一本经:“2000亩,我就是南部山区最大的承包户。全部栽上树,等个几十年,树成了材,树就不再是树,而是我的荣誉章,以后南山一提起我齐来发,拥有2000亩庄园,谁不竖大拇指?那时咱也算个人物了。”
齐来发做事,有着普通人都有的、最朴素的虚荣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承包费分三年付清,第二年就没钱了,他到处借,也借不着,就去信用社贷款,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间破草房,银行不同意抵押。
好在当时他在跑从济南市区到南部山区的客运班车,还有几辆破车,算是抵押了。城里的女朋友看到他像一头倔驴,怎么拉也拉不回来,就分手了。彻底放弃城市生活的齐来发,面临的下一个抉择是,荒山要栽什么树?
如果栽经济林,比如果树、核桃树等,每年可以有收益,缺点是,得自己买树苗,而且春冬季节落叶之后,山上显得光秃秃的,不好看如果栽生态公益林,比如松树、柏树等,国家免费给树苗,长成材后,山体四季常青,好看,也有利于保持水土,但缺点是,短期内基本没收益。
最后,齐来发像脑子进水一般,选择在2000亩山体上栽种公益林。
借势黄巢的梦想
“公益林好啊,未来可以搞生态旅游。”当时还是齐来发的普通朋友、现为他妻子的张贞丽,之前对老齐这个想法很支持,因为黄巢村非常有历史底蕴,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与政府军最后一仗,就在这个村子打的,目前,村子周围还有黄巢屯兵作战时的交战岭、跑马场、饮马湾、死人沟(也叫“杀人沟”)等遗迹。最难得的是,这些历史遗迹,基本都在老齐承包的山林范围内,或者周边。
此言不虚,据《历城县志》记载,黄巢村原本唤作大黄草峪,后因公元884年黄巢兵败于此,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改用现名。上世纪80年代末,黄巢村被历城区政府命名为“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
1999年,齐来发的种树大业启动。没有钱,就联系环保人士陈鲁,发动城里学生来义务植树没有树苗,就请政府提供,开车去泰安拉。挖树窝人手不够,他就在村里求人,把跑客运赚来的钱拿来发工资,不够就贷款。
齐来发干事创业的劲儿头,像头小牛犊,未来千亩林海始终在他心里波涛翻滚。一人多高的灌木丛,他举起砍刀,噼里啪啦一通砍,砍成一人多宽一行,然后挖窝栽种。数年间,2000亩的荒山,树苗数量从原本不到10万棵,骤增至25万棵。那几年,站在和尚帽山顶,低头看看刚栽下的小树苗,齐来发常浮想联翩:那都是一个个战士,像是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满满的全是豪情。
树苗一天天成长,春天,看到新冒出来的含绿小树,他眼睛就湿润了夏天,洪水夹带的泥沙越来越少,他就很欣慰市区的泉水,很长时间不停喷了,他就认为,这是给他的奖励:“你要说受苦受累为了啥,一棵树一个军功章,你说为了啥?”
十万元修路,路在何方?
“百年心血敌不过一把火!”这是所有栽树人时常警醒自己的一句话。随着山林逐步长成,防火成为老齐寝食难安的心病,2014年,他终于决定,在没有任何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斥资十万元修一条护林路,以缩短从山下到山顶救火的时间。
反对之声还是来自张贞丽:“这么多年来,已投进去一百多万,一分钱回报没有,还要再投,什么时候是个头?”不过,倔强的老齐还是在当年冬天,把修路的挖掘机、铲车开上了山。送柴油的车开不上去,大表哥刘克建便步行六里地、挑着两桶油送,不要一分钱。现在,路已经修好了一年多,由于没钱硬化,每到夏天雨季,总会被冲得乱七八糟,当年冬天,老齐还得花钱修整。
他雇的护林员,原来承诺一个月工资600元800元,现在三五百元也发不下来。每年过年,老齐都会买些米、面、油,送到护林员家中。今年过年,他每家送了50斤肉,力度很大,原因很简单,去年欠的工资有点多。
事实上,国家针对生态公益林也有补贴,但多是走大账,补给了消防,以及给政府管的护林员发工资等。老齐建议,政府最好能给他的林场配几个专职护林员,一方面可以减轻他的防火压力,另一方面,他也能少雇几个护林员,减轻一下经济压力。
目前的老齐,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从别的地方赚了钱,补贴山林运转,至于什么时候投资能有回报,他也不知道。栽树不就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嘛。
当然,老齐也一直想着用别的招数化缘,比如引进资金重修黄巢农民起义军作战时的指挥部——三官庙,吸引游客来参观。对老齐做了18年的生态旅游梦,村里人时有嘲讽之声:这人净干些蠢事、笨事、空事,不是一天两天了。
“南山绿化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老齐的精神可嘉,南山绿化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南部山区管委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刘继明说,只要符合条件,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扶持同时探索“家庭林场”模式,明确责任主体,实现“谁绿化、谁受益”。
在刘继明看来,南部山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目前以投入为主的发展格局。南山不仅是南山人的南山,还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南山,缺钱怎么办,需要把各界的关心转化为支持,进而把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
举例来讲,首先需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生态补偿资金其次探索完善生态补偿的各项政策体系最后是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
有了钱,南山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生态修复,围绕“两条主线”,一是省道沿线,二是景点沿线,推广近自然林业,集中成片种植彩叶林、混交林。“自然条件好了,就可以发展绿色产业。”刘继明说,济南市常住人口7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占20%,南山作为济南的绿肺、泉源和后花园,可以让老人来养老,未来将是支柱产业。
听到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老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真心希望这些利好能尽快落地,让他们这些绿化者摆脱困境,绿化更多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