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乱象丛生 孩子们的暑假无处安放?
所属分类:呵护下一代
  转载自http://news.sdinfo.net/jnxw/2037638.shtml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夏令营乱象丛生 孩子们的暑假无处安放?新华社记者陈尚营、叶婧暑假到了,送孩子去夏令营是很多家长的选择。但夏令营市场存在质次、价高等诸多乱象,又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面对孩子们无处安放的暑假,除了“家”“培训班”“夏令营”,是否能给孩子“第四种选择”?“贵”族夏令营,一天费用近3000元记者8日在山东济南某小区看到,一栋六层楼高的住宅楼内,张贴了近10家培训班、夏令营的招生广告。一个名为“山东行知青少年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训练营”的夏令营,21天的收费为每个孩子9580元,另外每个孩子还收取押金300元(无物品损坏和生病费用支出则结营时退还)和交通费200元。其“学习内容”主要为学习能力培训、音乐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等;而“特色活动”则包括潍坊富华一日游、夜行军、淄博景区一日游、高空拓展训练、万米接力赛等内容。在一家名为“山东夏令营联盟”的网站上,“军事夏令营”“财智夏令营”“海岛夏令营”“励志夏令营”“草原风情夏令营”等各个种类的夏令营也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从千元到万元不等。其中,最贵的“励志夏令营”收费16800元,历时6天,平均每天花费近3000元,随后,记者以家长的身份咨询了推出这一项目的“2013风行少年夏令营”一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励志夏令营”与一般的军事夏令营有所不同,他不局限在营地内,而是用5天时间,从济南徒步到泰山,每天的行程控制在20公里,每天还有不同的特色项目。至于为什么收费这么高,他解释说,因为这个夏令营配备的服务保障工作人员比较多,成本较高。穆金是一个10岁男孩的父亲,对于动辄万元的夏令营,穆金认为不太值得。“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高的价格,能不能提供与价格相对等的服务都不知道。”穆金说,他还担心过高的日均消费会影响孩子对财富的态度,对孩子的消费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去不去夏令营,家长很纠结为了不让孩子暑期“闲”在家里,不少家长倾向于将孩子交给合适的夏令营或培训班,除了不菲的学费,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让许多家长望“营”却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夏令营”,诸如“行业领航者”“11年零事故”“美国夏令营”等标签难免让不少家长不知如何选择。辽宁省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曾向中小学生及学生家长发布学生暑期消费警示,慎防夏令营、特训营等活动中的消费陷阱。警示说,暑假期间发生的此类消费纠纷明显增多,食宿条件差、管理服务不到位、培训内容与宣传不符等问题,是很多学生家长事后投诉的内容。同时,目前以“脑力开发”“成长计划”为噱头的特训营、夏令营等,学生家长都应对合同内容、培训内容引起注意。除了高价,最让家长们担心的还是夏令营的安全问题。在日前失事的韩亚航空客机中,共有141名中国籍乘客,其中约半数为赴美参加夏令营的中学老师和学生,分别来自浙江江山和山西太原。穆金告诉记者,去年就准备送孩子去夏令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光看宣传都挺好,但实际怎么样,心里没底。”据济南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每年都会有不少与夏令营有关的投诉。在今年3月15日公布的2012年济南市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中,就有一例是关于夏令营:济南13名中学生参加一公司组织的美国英语探索夏令营活动,宣传资料称的行程包含“南加州、洛杉矶、圣地亚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地,但实际只安排学生在洛杉矶学习和游玩。经济南市工商局调解,这家公司向每位学生赔偿4000元。??暑期生活应有“第四种选择”采访中,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送孩子参加夏令营、培训班是“花钱买放心”的“无奈之举”。“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大人又要上班,老人也不是无时无刻能看着孩子的。”济南市民董女士说。多位从事教育、社会研究的专家认为,一方面,亟待加强对“变味”夏令营监管和整治;另一方面,则应提供更多的选择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事实上,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就已下发关于学校组织夏(冬)令营的通知,但其中对于具体的监管责任等并未作出明显界定。“现在的夏令营组织比较混乱,有的机构就是为了赚钱,说是‘游学’却‘游而不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由于夏令营的组织机构众多,难免存在多头监管的问题,因此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应联手加强监管。社会学者艾君认为,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夏令营也折射出当前孩子暑期选择的匮乏。“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应该主动承担丰富孩子暑期生活的责任。”艾君说,虽然上述机构对学生有票价等方面的优惠,但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尚不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活动。艾君建议,应有意识的引导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定期、定量的组织暑期活动,为家长提供除了家、夏令营、培训班之外的“第四种选择”。同时,专家指出,适当的参加社会实践和户外拓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造孩子全方面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昕建议适当培养NGO(非政府组织)作为承担社会实践的平台,将孩子们从培训班、夏令营中解放出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暑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