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呵护下一代
转载自http://news.e23.cn/Content/2011-01-27/201112700133
太阳刚刚升起,它照耀着蒙古国的一个牧场。
住在蒙古包里的小男孩儿巴亚尔还在酣睡中。父母一早出去干活了,陪伴他的是只大公鸡。只见大公鸡“嗖”的一声跳上了床,还不到一岁的巴亚尔这才慢慢睁开了眼睛。他淡定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站在床头,呼扇着翅膀。
同一缕阳光也掠过位于非洲纳米比亚的一个土著人部落。几个月大的彭尼乔从早晨开始,就和妈妈出现在一片荒原上。大人在干活儿,小家伙在旁边爬来爬去,时而和兄妹们打打闹闹。有时候,她顺手从土堆里捡起一块干骨头,津津有味地啃起来。
美国洛杉矶和日本东京的这个早晨同样阳光明媚。出生没多久的哈蒂坐在专用的童车中,外面还盖上防尘纱,准备和父母一同郊游。芝崎圣子则跟着妈妈去上早教课。在一间教室里,许多小朋友一起,跟着老师做操和玩游戏。
这是纪录片《阳光宝贝》中的片段。影片真实记录了四个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宝宝,从出生开始的点滴生活。
除了被孩子们的可爱举动所吸引,我还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巴亚尔和彭尼乔的成长环境虽然贴近自然,却有更多接触细菌的机会。特别是彭尼乔,他每天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满是尘土的土地,渴了就到看上去脏兮兮的水沟里喝水。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哈蒂和芝崎圣子,出门甚至连阳光都要躲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近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肺炎、腹泻病和疟疾等是主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在纳米比亚,每1000个孩子就约有42个在5岁前夭折,蒙古为41个;而在美国和日本,这一数字仅为8个和4个。
这与儿童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解决方法不过是搭一个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
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城里的宝宝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与欠发达国家农村地区的宝宝相比,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更高,比如过敏症、哮喘,以及Ⅰ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根据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卫生假说”理论,这些矛盾并不奇怪。这种理论认为,幼年时期适当接触细菌和病毒,可以帮助身体对抗过敏反应。如果缺乏这类接触,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紊乱,引发人体机理问题,出现免疫性疾病。
有一种说法称,在生命初期接触一定量的细菌和灰尘将会启动人体免疫系统,为今后抵御威胁做准备。2010年,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发表报告称,一项对1700名菲律宾人从出生到21岁的长期调查显示,那些从小在有鸡、鸭、猪、狗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小时候得过几次痢疾的人,成年后体内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低。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关联。
还有科学家统计了枯草热和湿疹的发病率,发现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人,得这两种病的几率比较低。他据此判断说,那些来自大家庭的孩子互相接触的机会很多,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也多,他们的免疫系统受到了训练,学会了识别真正的敌人。
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在婴儿出生几周后就把他们送到托儿所,感染白血病的几率也会变低。在托儿所里,婴儿们咳嗽、流口水、吮手指,他们正在形成的免疫系统被置于含有各种细菌的环境中。这样,免疫系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人体抵抗力得以增强。 按照这种说法,或许小巴和小彭会更健康。前者的保姆除了大公鸡,还有一只山羊。当他在大草原上玩得像个泥人一样回家时,妈妈会把他放在小盆里简单地洗一洗。这时,口渴的山羊还会伸头在洗澡水里喝一口,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
而热衷于爬来爬去的彭尼乔,大多时候像个土人一样满身是灰。有一次,她趴在地上啃着枯草,后面的哥哥干脆玩起了她的脏脚丫。
当然,干净的生活环境还是很重要的,只是我们没有必要追求完全无菌的环境。如果下次看到表弟捡起掉在地上的巧克力豆,把它放到嘴里时,我不会再大惊小怪了。
或许还会加上一句:“不干不净,活着没病!”
太阳刚刚升起,它照耀着蒙古国的一个牧场。
住在蒙古包里的小男孩儿巴亚尔还在酣睡中。父母一早出去干活了,陪伴他的是只大公鸡。只见大公鸡“嗖”的一声跳上了床,还不到一岁的巴亚尔这才慢慢睁开了眼睛。他淡定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站在床头,呼扇着翅膀。
同一缕阳光也掠过位于非洲纳米比亚的一个土著人部落。几个月大的彭尼乔从早晨开始,就和妈妈出现在一片荒原上。大人在干活儿,小家伙在旁边爬来爬去,时而和兄妹们打打闹闹。有时候,她顺手从土堆里捡起一块干骨头,津津有味地啃起来。
美国洛杉矶和日本东京的这个早晨同样阳光明媚。出生没多久的哈蒂坐在专用的童车中,外面还盖上防尘纱,准备和父母一同郊游。芝崎圣子则跟着妈妈去上早教课。在一间教室里,许多小朋友一起,跟着老师做操和玩游戏。
这是纪录片《阳光宝贝》中的片段。影片真实记录了四个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宝宝,从出生开始的点滴生活。
除了被孩子们的可爱举动所吸引,我还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巴亚尔和彭尼乔的成长环境虽然贴近自然,却有更多接触细菌的机会。特别是彭尼乔,他每天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满是尘土的土地,渴了就到看上去脏兮兮的水沟里喝水。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哈蒂和芝崎圣子,出门甚至连阳光都要躲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近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肺炎、腹泻病和疟疾等是主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在纳米比亚,每1000个孩子就约有42个在5岁前夭折,蒙古为41个;而在美国和日本,这一数字仅为8个和4个。
这与儿童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解决方法不过是搭一个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
另一方面,有数据显示,城里的宝宝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与欠发达国家农村地区的宝宝相比,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更高,比如过敏症、哮喘,以及Ⅰ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根据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卫生假说”理论,这些矛盾并不奇怪。这种理论认为,幼年时期适当接触细菌和病毒,可以帮助身体对抗过敏反应。如果缺乏这类接触,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紊乱,引发人体机理问题,出现免疫性疾病。
有一种说法称,在生命初期接触一定量的细菌和灰尘将会启动人体免疫系统,为今后抵御威胁做准备。2010年,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发表报告称,一项对1700名菲律宾人从出生到21岁的长期调查显示,那些从小在有鸡、鸭、猪、狗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小时候得过几次痢疾的人,成年后体内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低。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关联。
还有科学家统计了枯草热和湿疹的发病率,发现有很多兄弟姐妹的人,得这两种病的几率比较低。他据此判断说,那些来自大家庭的孩子互相接触的机会很多,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也多,他们的免疫系统受到了训练,学会了识别真正的敌人。
甚至有专家认为,如果在婴儿出生几周后就把他们送到托儿所,感染白血病的几率也会变低。在托儿所里,婴儿们咳嗽、流口水、吮手指,他们正在形成的免疫系统被置于含有各种细菌的环境中。这样,免疫系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人体抵抗力得以增强。 按照这种说法,或许小巴和小彭会更健康。前者的保姆除了大公鸡,还有一只山羊。当他在大草原上玩得像个泥人一样回家时,妈妈会把他放在小盆里简单地洗一洗。这时,口渴的山羊还会伸头在洗澡水里喝一口,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
而热衷于爬来爬去的彭尼乔,大多时候像个土人一样满身是灰。有一次,她趴在地上啃着枯草,后面的哥哥干脆玩起了她的脏脚丫。
当然,干净的生活环境还是很重要的,只是我们没有必要追求完全无菌的环境。如果下次看到表弟捡起掉在地上的巧克力豆,把它放到嘴里时,我不会再大惊小怪了。
或许还会加上一句:“不干不净,活着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