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放学,别走!”放学后的时间,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
所属分类:呵护下一代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享有“全球教育第一”美誉的芬兰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芬兰孩子的时间表

早晨:“厨房教室”,不学习,先做饭——这就是自己的午餐;

上午:数学和英文之后,就是工艺课;

午饭前:“家事经济课”,学习家庭的收入、预算、支出等基本概念;

下午:“教育职业课”,历史、物理。

3点:放学。

但是,一天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

接着:上建筑课,然后参加职业启蒙训练,再运动2个小时,还要完成阅读俱乐部的任务……


这是芬兰一个7年级学生典型的一天。

虽然,芬兰孩子也是下午3点钟放学,课业不重,但很杂,大脑需要不断切换。

芬兰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比如芬兰孩子从4岁到19岁,必须修满1300个小时基础建筑课。这在中国家长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他们只会主观的觉得学建筑课有什么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在帮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甚至兴趣班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对升学有是否有用,是能提高成绩呢?还是能给升学加分呢?如果都不能,那学这个干什么。


再看看芬兰的职业启蒙课。孩子从小学起就要上“教育与职业辅导课”,学会观察和了解自己身边出现的各种行业,认识各个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在6年级、9年级这两个成长的关键时间点,当我们的孩子可能在忙着小升初和中考的时候,芬兰孩子要做的是,参与一场名为“Me & My City”的深度职业启蒙活动——在15-20家企业或者公共服务平台(银行、邮政等)共70多种职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深入体验。

那么中国家长又会觉得学习好了自然能找到好工作,现在还小,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好了,小学阶段就学习职业规划的课程太早了。

虽然芬兰拥有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社会福利,我们尚没有这么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减负”的本质一样的,就是让孩子在适合他们生长发育规律的环境下,真正得到全人格教育。


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考虑到家长在工作日时间接送的困难,纷纷开展“课后一小时”活动,有的学校设置了芭蕾形体、捏塑、英语剧、国际象棋、彩陶、摄影等诸多活动,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心智教育、财商培养等课程,极大的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放学后可以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你的学校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