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西外总校长:看清教育中孩子最需要什么,就没必要那么焦虑了
所属分类:呵护下一代
 
有时我们评价一些孩子很“窄”, 想想是有一些可悲的,他们有时无法分清善恶。其实孩子们原本都有善根,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辨别真善美。
“这些是课本上无法教出的,必须通过与他人、与社会交流接触后慢慢形成内心的熏陶,这是一种没有捷径的、感悟的过程。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善良和纯净的,不会有杂质和恶的举止。”
林敏校长说,“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环境应该摒弃一些焦虑的成分,教育是有选择的。”考试升学要抓,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教育最优势的东西,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腾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兴趣和素养,在大教育的框架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b]

我们追求的东西太直接了
“留白”往往更出彩[/b]
西外第二教学空间的兴建,得益于当初建造校园时的故意“留白”。十多年前,西外建校的时候,在各功能区设置之外,还特地将这片土地暂留下来,栽种成小树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十多年过去,当年的一棵棵小苗苗长成了小树林。去年夏天,林敏校长又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块小树林打造一个“绿色教育空间”?


林校长的初步想法是,空间一定要尽可能原生态,不做钢筋水泥,比如搭建成小木屋;空间里一定要有生命,鸟窝、小动物,这个空间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所在;第三,空间的开发需要和人文、科技课程链相结合,并不单单是一个玩乐的空间,而是课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课程2.0做到课程3.0,老师们也在探索如何有改变有提升,那么不妨改变下环境,改变下情境,进行教学时空的重构,教育创新便自然而然地生化出来,会‘悟’出新的东西。”
“替学生留白的区域,常常成为学生生命中最出彩的地方。”
不久后的这片绿色第二教育空间,会有无限可能场景:巨型水缸旁,同学们以大地为纸张,握毛笔挥毫作画;生物科技实验室里,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现场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圆形的人文讲坛区,同学们围坐一圈聆听讲师天马行空;树林间的吊床旁,三俩同学静心阅读;而在林子深处的“树洞”里,则埋藏了同学们偷偷塞入的青春小秘密……
“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更绿一些。”林敏校长说,教育的自然状态是相对于“机械化”“工业化”的教学方式而言,现在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追求的东西太“直接”了,而相较于分数成绩,孩子的身心健康、长远的竞争力才更重要,因为这关乎孩子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样的环境下缔造绿色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欣喜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孩子们从一间教室换到另一间教室,小树林成为新的学习空间,天地合一,空间里充满着能量和生机,孩子们怎么会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他们能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师苦苦相逼的,而是有乐趣的,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