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防校园欺凌各国出招:挪威零容忍,英国要家长签教养契约
所属分类:呵护下一代
  【美国】
老师富有创意的言传身教
有助于遏止欺凌行为
美国学校在孩子入学时就开展反“校园欺凌”教育,除识别一些直接的暴力行为外,老师还教育学生认知一些属于间接欺凌的“冷暴力”行为,如语言攻击、群体孤立、羞辱戏弄、网络欺凌和骚扰等,老师会告诉孩子们遇到欺凌该怎么办,也会警示若欺凌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同时,学校提倡的是老师富有创意的言传身教。在华盛顿,曾有一名四年级学生马修因为光头造型成了高年级学生讥笑的对象,他难过得不敢进入教室上课,站在走廊上大哭。该校女教师尼尔森得知后,决定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帮助马修摆脱语言欺凌。她带着马修来到操场上,让马修剃光了她的头发,当着全校同学们的面告诉马修:“你将我的头发剃光后,如果还有人取笑你,那他们也是在取笑我。”此举不仅帮助了被欺凌的马修重建自信,并遏止了欺凌行为,也引来了媒体和家长们的一片叫好。
【澳大利亚】
“冲突解决教育”让孩子们在现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
“你最近卷入了哪种类型的冲突?还有哪些人卷入这次冲突?冲突发生时你是忽略它,还是立刻作出反应,还是过一会儿才作出反应?其他人是如何反应的?冲突中你是否使用了暴力的语言或行为?冲突结束时有人受伤吗?……”这是澳大利亚小学生的一份作业,也是冲突解决教育的一部分。
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澳大利亚实施相应的冲突解决教育,分为四个年龄段,核心内容是认识冲突、沟通和感受、团队建设、冲突解决技巧、同伴调节、协商与和平。5岁至7岁的学生需要了解冲突可能发生的地方,明白冲突的问题是什么,知道解决冲突的做法,回顾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冲突。8岁至10岁的学生需要分析导致冲突的原因,什么使冲突变得更糟,以及存在偏见的可能性。11岁的学生要学习双方是如何卷入冲突的,什么会让冲突升级,并根据给定的冲突情境,尝试解决冲突并说明理由。12岁至15岁的学生要系统了解与家人、同伴或权威人士的各种冲突类型,尝试解决电影、电视或书籍中出现的冲突场面,掌握同伴压力、嫉妒偏见、拒绝服从等冲突的常见原因。
其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训练学生对冲突情景的分析与尝试解决冲突的能力。教师会给学生设定场景,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弟弟看动画片影响了哥哥写作业,学生需要说出冲突的焦点,设想哥哥和弟弟在冲突中的感受,并指出兄弟两人应该怎样做;比如三个女孩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有了分歧,学生要思考这些女孩怎么做才能冷静下来,并分别扮演冲突卷入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陈述各自感受来解决这个冲突;比如一群同学因为新同学的穿着而排斥她,对她粗鲁地说话,学生要分析情景,设置解决方案,并讨论如何执行。
【加拿大】
“粉色T恤日”抵制校园欺凌
2007年,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两名学生发现同班同学由于身穿粉色T恤而受到欺凌,他们出去购买了50件粉色T恤,分发给同班同学,由此向欺凌者传递一个信息:欺凌行为将不再被容忍。从那以后,每年2月底,加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身着粉色T恤,走上市中心街头,打着标语,举着横幅,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抵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活动,即“粉色T恤日”。
在2012年的“粉色T恤日”活动中,加拿大温哥华当地的媒体采访了参加游行的学生和教师。一位名为米歇尔的同学说:“在学校的专题交流会上,你可以勇敢地站起来抵抗欺凌者,或者学会如何解决你和朋友或欺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几乎每天都有人被欺凌,这一行为必须得到重视,你需要在清晨醒来时有安全感。”林恩是温哥华的一名教师,她认为重要的是尽早发现欺凌行为,帮助欺凌者找出其威胁他人行为的原因:“通常这些人本身存在某些问题,我们帮助他们学会同情别人,了解别人的感受,让他们认识到没有人应该被欺凌。”
事实上,加拿大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基础教育的校园环境安全,学校也有较为完备的校园欺凌预防体系。学校设有安全校园行动小组,明确规定了校长、教师、家长、社区的职责,学生则是整个体系的受益人。校长需要保障预防计划在学校顺利实施;教师将预防欺凌嵌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以此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家长需要及时识别孩子可能遭受欺凌的特殊表现,如孩子饮食习惯的改变、不愿上学等;社区也需要参与评估学校的环境安全,使得整个社会的成年人对学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