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关爱老年人
丁玉龙得自己当锅炉工。
养老院里的文体活动很多。
触发丁玉龙盖养老院动机的,是2009年的回乡经历。那年春节,他和父亲回到郝季沟,在经过山梁时,一户村民家传出儿女和老人大声争吵的声音。而这样的争吵,在村里非常普遍。重新打量故乡,丁玉龙发现,除了解决温饱问题,村民的日子和几十年前并无二致,取暖还是靠烧柴火,“老人生活不幸福,这都是贫穷害的”。
[b]变化[/b]
[b]从前说他傻后来翘指夸[/b]
丁玉龙说,萌生盖养老院的想法后,他得到父亲的支持。“父亲年纪大了,总惦记家乡的老哥儿们,怕他们过得不好。”但妻子李莉起初并不赞同。李莉回忆,在七台河的家里,丁玉龙开始画图纸,还拿给她看,“我把图纸都扔了。跟没钱的比,咱是有点钱,跟有钱的比,咱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不过,跟随丈夫回家乡看得多了,她的心也就软了,“家乡的人都很善良。”她说。
2009年10月,郝季沟的一处荒坡上,推土机铲出一块7亩大的平地,丁玉龙开始盖养老院。消息传开来,人们都不大相信他真搞慈善。“以前,只听说玉龙在东北搞煤矿。他有多少家底,我们真不知道。”村里73岁的老人袁希忠说,大伙儿只寻思着:盖一个养老院,还要免费养老人,这得花多少钱?
“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我傻,有的说我是不是图啥?”丁玉龙说,他干脆请来了寿星坐镇——这是一尊2米多高的雕塑,花费6万元,如今矗立在养老院的小公园内,“办医院的塑白求恩,军队里塑雷锋。塑寿星不办养老院,你说我办的什么?”
2010年,打理完东北的所有生意后,丁玉龙举家回到郝季沟,专职当起养老院的院长。同年11月4日,养老院正式投入使用,首批43位70岁以上的老人搬入了养老院。今年重阳节,第二批老人入住。截至目前,养老院共有50位老人,其中有20对是夫妻。
“这人不赖,就连我们村的都翘大拇指。”11月12日,记者去郝季沟采访,带路的邻村村民郭玉生说,镇上比他有钱的人也有,但舍得出钱养那么多老人,“别人办不到。”
“我用去一生的积蓄,一生的辛苦,一生的奋斗奉献,来郝季沟村办这免费养老院,有人说我傻,有人问我图什么,我说,一我不图高官厚禄,二有钱我给大家花,什么也不为,就为家乡老人能有个幸福快乐的晚年。老人一生在这穷山沟太辛苦了,应该过点舒心的日子了。”丁玉龙在日记中写道。
[b]运转[/b]
[b]存下两千万开支靠利息[/b]
第一天搬进养老院的时候,袁希忠夫妇甚至不认识丁玉龙。“以前他回老家,也没来串过门。看着那个面善的,呵呵笑的,问别人是不是,嚯,还就是他。”
这座背靠大山的养老院,是一栋3层的灰色长楼。里面设有卫生所、餐厅、娱乐室和图书室等。整栋楼采用地暖,在室温20℃多的房间内,安放着大衣柜、床、液晶电视,且有独立的卫生间。
“住着舒服,就跟宾馆一样,还不用自己花一分钱,”回忆刚入住时的感受,袁希忠感慨,“我们真是赶上了。”
袁希忠的儿子称赞,丁玉龙确实做了件大好事,把养老院建在了家门口。“真是把别人父母当自己父母养,我们都很放心。村里年轻人的负担也减轻了。”
丁玉龙介绍,养老院的老人目前采用人性化管理。“吃饭在这吃,睡在这里睡。有老人还舍不得家里的地。平时想种地的,白天可以出去。秋收的时候,孩子回村里的,也可以放假回家团聚。”
为了维持养老院的长久运转,丁玉龙在账上存了2000万元。“一年利息60多万,足够维持20多年。”
因为建了免费养老院,丁玉龙还被评上2011年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不过,在出名之后,丁玉龙的烦恼紧跟而来。在2月份的一则日记中,他写道,有多家媒体联系他采访,但都声明要收费,被他拒绝。
丁玉龙的父亲今年正月去世。他把父亲葬在养老院的后山。“我母亲的坟在东北,父亲临终的时候,说不走了。我知道他啥意思,好事要做到底,他想瞧着我把养老院办下去。”
“我现在就像驾驶着一部载客车,围着很远的路小心地行走着。转一圈就是一年。人们随时都上车,也有下车的。我在一圈圈走着,终有一日我可能下车。希望有一个好司机把我的方向盘接过去,继续向前行走。接好送好一代代老人们。这就是我一生的最大心愿。”丁玉龙在今年6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