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关爱老年人
他去北京时坐的是“大飞机”,儿子买的票。可只待了一年多,他就坐火车回了重庆。票是自个儿偷偷买的,26个小时的硬座,什么行李都没带。
他说自己不习惯北京的生活,“太冷了”。进小区要输密码,到了楼下又要输密码,他总是记不住那几个数字,经常在风中一站就是半小时。
“北京太贵了!一斤嫩黄瓜要快20元,一斤四季豆要12元!”孔老头伸手比划价格,摇了摇头,“不想给儿子添负担”。也有人悄悄说,孔老头和儿媳妇合不来。
相比儿子的豪宅,他似乎更习惯这里寒酸的高低铺,没有门禁,没有拘束,“想去哪儿耍就去哪儿耍”。
剩下的房客里只有周三儿曾有过家庭。他沉默寡言,什么话题都不搭腔,只是笑笑。他做事像慢动作录像片,别人抹把脸就能出门,他起码要半个钟头,洗脚要一个钟头,洗衣服简直像朝圣,要两个钟头。碰见他扫公厕的嫂子,王甘德才知道前妻甩掉他的理由:这男人做事太磨叽了,女人受不了。
罗棒棒则是自己甩掉了“姻缘”。他曾在村里趾高气昂,40多岁就盖起了砖瓦房。有中间人带着一个湖北女人来找他,想把女人嫁给他,只是要给4000元的“介绍费”。罗棒棒挥手轰走了她们。后来,女人嫁到邻村,生了两个娃,跑了。
回想曾近在咫尺的婚姻,罗棒棒神色黯然。“要是当时舍得出这点钱,就算人跑了,至少还能留下个娃娃啊!”
廖神头不后悔打光棍。19岁时,母亲让他娶一个驼背女人,他性子倔,死活不肯。在激烈的争吵中,他发了疯,被送去歌乐山精神病院,关了3年。病好了,出院后,他再没回过家。
他在全国各地流浪,夏天坐轮船,冬天坐火车,靠给乘务员干活免票。第一次去北京时,蓬头垢面的他被当成叫花子抓走,劳动了3个月。第二回去北京,他学乖了,花几块钱理了发,借了铁路职工的制服,混在熙攘的人群中。
至今他仍穿着和身份不相称的制服,一个邮差送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廖神头那样洒脱。在这间拥挤的宿舍里,多数老头还是向往过“爱情”——“找个心意相投的人作伴,平时能说说话,病了能相互照顾”。但这种向往不得不屈服于市场原则——萝卜配萝卜,白菜配白菜。
瞎子曾带回过两个“女朋友”。一个老太太双目失明,吃饭洗衣都靠他,瞎子左思右想,“不想倒还背包袱”。另一个身体健全,没两天就让他交出银行卡。两人都只住了半月就被送走。
覃荒儿曾从宿舍消失过一段时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个拾荒的老太太,两人一起租了房。女方发现他一无所有后,人和铺盖都消失了。覃荒儿打电话过去,对方淡淡地说,“我不认识你。”
他又背着被褥回到王甘德的宿舍。每晚,他等着电视机里的《雾都夜话》,节目用重庆话讲述着虚构的爱情故事。每当漫长的广告结束,节目开播,覃荒儿会大呼一声:“开始了开始了!”
这几年开始,几乎没人再提找老伴的事儿了。
人人都知道,以他们的年纪和条件,就像菜摊上越来越蔫的菜叶,“就算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了”。屏幕和现实里的故事毕竟是两码事儿。
覃荒儿算是宿舍里的“知识分子”。他念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有一副自己的老花镜。没事时,他会花一块钱买本薄薄的生肖书,坐在小板凳上凑近了看。
预测他会升官发财的段落,他一概跳过。“好事不准,孬事准得很。”他眯着眼笑笑说。那些预测他可能“被狗咬”“被车撞”的内容,他会逐字逐句地读。
为了对抗生活的风险,廖神头秉持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不攒钱。“今天死还是明天死都不晓得,攒下那么多钱,死了还不是归公。”
年轻时,当棒棒的岁月里,他就过着快活的日子,上午干活,下午逛电影院,一个子儿都不剩。如今,他每天扛着糖葫芦棒东逃西窜,但他觉得自己远不是最惨的。“当城管的也不容易,他们的面孔换得比我们还快。”
其他老人也是一样,能管饱肚子,生活就照过。收不到废品时,有人勾着腰在街边看人斗牌。回到宿舍,有人喜欢看讲家庭琐事的调解节目,有人喜欢看《山城棒棒军》,觉得里面演的简直就是自己。看腻了电视,有人用捡来的歌碟放草原歌曲,歌里轻轻唱着“春天来了”“回家吧”……
很少有人讨论最终的归宿。谁都知道,随着年衰力薄,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转去更低等的行业,要么彻底退出竞争市场,告别生活了数十年的城市,回到早已荒芜的田地里。
百货商场倒闭时,廖神头的同事“杆子棍”选择了后者。这个身子如鱼干般精瘦的男人,挑走铺盖时向所有人郑重宣布:“老子再也不回来了!”
宿舍里的老头们谈起他时,语气里透着嫉妒,“他享福去了”。大家知道,杆子棍和他们不一样,他在老家有房,有家人,有儿女。
廖神头没有这样的家乡。他承接了杆子棍的床位,铺上自己的被褥,将所有衣物堆上床头。他的糖葫芦稻草棒,静静地倚在客厅靠门的角落里,明天上面又将插满冰糖、巧克力和草莓味的山楂果,他希望日子越过越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郭路瑶文并摄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04日 12 版)
他说自己不习惯北京的生活,“太冷了”。进小区要输密码,到了楼下又要输密码,他总是记不住那几个数字,经常在风中一站就是半小时。
“北京太贵了!一斤嫩黄瓜要快20元,一斤四季豆要12元!”孔老头伸手比划价格,摇了摇头,“不想给儿子添负担”。也有人悄悄说,孔老头和儿媳妇合不来。
相比儿子的豪宅,他似乎更习惯这里寒酸的高低铺,没有门禁,没有拘束,“想去哪儿耍就去哪儿耍”。
剩下的房客里只有周三儿曾有过家庭。他沉默寡言,什么话题都不搭腔,只是笑笑。他做事像慢动作录像片,别人抹把脸就能出门,他起码要半个钟头,洗脚要一个钟头,洗衣服简直像朝圣,要两个钟头。碰见他扫公厕的嫂子,王甘德才知道前妻甩掉他的理由:这男人做事太磨叽了,女人受不了。
罗棒棒则是自己甩掉了“姻缘”。他曾在村里趾高气昂,40多岁就盖起了砖瓦房。有中间人带着一个湖北女人来找他,想把女人嫁给他,只是要给4000元的“介绍费”。罗棒棒挥手轰走了她们。后来,女人嫁到邻村,生了两个娃,跑了。
回想曾近在咫尺的婚姻,罗棒棒神色黯然。“要是当时舍得出这点钱,就算人跑了,至少还能留下个娃娃啊!”
廖神头不后悔打光棍。19岁时,母亲让他娶一个驼背女人,他性子倔,死活不肯。在激烈的争吵中,他发了疯,被送去歌乐山精神病院,关了3年。病好了,出院后,他再没回过家。
他在全国各地流浪,夏天坐轮船,冬天坐火车,靠给乘务员干活免票。第一次去北京时,蓬头垢面的他被当成叫花子抓走,劳动了3个月。第二回去北京,他学乖了,花几块钱理了发,借了铁路职工的制服,混在熙攘的人群中。
至今他仍穿着和身份不相称的制服,一个邮差送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廖神头那样洒脱。在这间拥挤的宿舍里,多数老头还是向往过“爱情”——“找个心意相投的人作伴,平时能说说话,病了能相互照顾”。但这种向往不得不屈服于市场原则——萝卜配萝卜,白菜配白菜。
瞎子曾带回过两个“女朋友”。一个老太太双目失明,吃饭洗衣都靠他,瞎子左思右想,“不想倒还背包袱”。另一个身体健全,没两天就让他交出银行卡。两人都只住了半月就被送走。
覃荒儿曾从宿舍消失过一段时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个拾荒的老太太,两人一起租了房。女方发现他一无所有后,人和铺盖都消失了。覃荒儿打电话过去,对方淡淡地说,“我不认识你。”
他又背着被褥回到王甘德的宿舍。每晚,他等着电视机里的《雾都夜话》,节目用重庆话讲述着虚构的爱情故事。每当漫长的广告结束,节目开播,覃荒儿会大呼一声:“开始了开始了!”
这几年开始,几乎没人再提找老伴的事儿了。
人人都知道,以他们的年纪和条件,就像菜摊上越来越蔫的菜叶,“就算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了”。屏幕和现实里的故事毕竟是两码事儿。
覃荒儿算是宿舍里的“知识分子”。他念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有一副自己的老花镜。没事时,他会花一块钱买本薄薄的生肖书,坐在小板凳上凑近了看。
预测他会升官发财的段落,他一概跳过。“好事不准,孬事准得很。”他眯着眼笑笑说。那些预测他可能“被狗咬”“被车撞”的内容,他会逐字逐句地读。
为了对抗生活的风险,廖神头秉持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不攒钱。“今天死还是明天死都不晓得,攒下那么多钱,死了还不是归公。”
年轻时,当棒棒的岁月里,他就过着快活的日子,上午干活,下午逛电影院,一个子儿都不剩。如今,他每天扛着糖葫芦棒东逃西窜,但他觉得自己远不是最惨的。“当城管的也不容易,他们的面孔换得比我们还快。”
其他老人也是一样,能管饱肚子,生活就照过。收不到废品时,有人勾着腰在街边看人斗牌。回到宿舍,有人喜欢看讲家庭琐事的调解节目,有人喜欢看《山城棒棒军》,觉得里面演的简直就是自己。看腻了电视,有人用捡来的歌碟放草原歌曲,歌里轻轻唱着“春天来了”“回家吧”……
很少有人讨论最终的归宿。谁都知道,随着年衰力薄,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转去更低等的行业,要么彻底退出竞争市场,告别生活了数十年的城市,回到早已荒芜的田地里。
百货商场倒闭时,廖神头的同事“杆子棍”选择了后者。这个身子如鱼干般精瘦的男人,挑走铺盖时向所有人郑重宣布:“老子再也不回来了!”
宿舍里的老头们谈起他时,语气里透着嫉妒,“他享福去了”。大家知道,杆子棍和他们不一样,他在老家有房,有家人,有儿女。
廖神头没有这样的家乡。他承接了杆子棍的床位,铺上自己的被褥,将所有衣物堆上床头。他的糖葫芦稻草棒,静静地倚在客厅靠门的角落里,明天上面又将插满冰糖、巧克力和草莓味的山楂果,他希望日子越过越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郭路瑶文并摄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04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