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关爱老年人
变化几乎发生在一夜之间。卖力了17年的一家百货商场垮掉后,廖厚华不得不搁下“象征强者身份”的扁担。
因为年轻时发过疯,廖厚华的绰号是“廖神头”。这个大块头男人自豪地回忆,当年去重庆这家老牌百货商场应聘当棒棒时,还需要考试——将一百四五十斤的货物径直扛上4楼。他几乎大气都没喘,“实在太简单了”。
等到这家国营商场倒闭,廖神头才发觉自己已不适应竞争。原单位会照顾年老者,给他们分配轻松的活儿。而在残酷的外部市场中,他一屁股跌到最底层。
没了年轻时的气力,也没有手推车之类与时俱进的先进工具,正如一部纪录片所形容的,廖神头成了“游走狮群边缘的孤独鬣狗”。
他挑着几床破铺盖,从宽敞的单位宿舍钻进了这间屋子。一床铺盖自己用,剩余的全部送给了房东王甘德。挨着廖神头睡的孔老头觉得他可怜,同意收他为徒。
拜师学艺只花了一天——孔老头带他找到糖葫芦厂,廖神头抵押了30元,接过一根神圣的糖葫芦棒。孔老头常对人强调,解放前,在街头卖糖葫芦的可都是“地下共产党”。
在房客们看来,糖葫芦这门生意已算很大的门路。王甘德记得,十几年前他为同样的事求过孔老头,对方死活没应。
鸡蛋追着他往前跑,也追着他的命
和廖神头相比,宿舍里另外两个棒棒儿相对幸运。因为长期扛上百斤的货物,他们的肩膀和脊背已完全习惯这种重量。经验告诉他们,刺骨的疼只会在撂下扁担后出现。
凌晨3点多,“瞎子”和罗棒棒起床了。往返的圆心是石灰市集贸市场。
发灰的夜色中,已有一群棒棒儿杵在集市口,焦虑地等待货车运来他们的生计。它们可能是蔬菜、禽肉、海鲜、毛血旺,可能是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从一个个背篼和扁担挑着的纸箱里,它们被最原始的人类气力转移至餐馆、肉铺和小摊上。这种气力比箱子里的货物廉价得多,一件50斤的货物,从抬下车到上架,只值2元。背着它走上一公里、爬坎上楼,值5元。
“瞎子”淹没在一群身形高大的同行中。这个左眼失明的男人本名叫李志安,他身高不到1米5,天天穿的黑西服搭住了膝盖,看起来像个滑稽的“小矮人”。常年负重形成的“筲箕背”,让他更显土气。
不过,因为要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瞎子找到了固定的活计。与街边等活的“野棒棒儿”相比,他不算潦倒。老板不时塞给他一小袋品次差些的鸡蛋,过年还会发一两百元的慰问费。
装满鸡蛋,挎上背篓那刻,瞎子就像艘满载货物的船,身子猛地塌陷下去。他的两条腿仿佛在泥里挣扎的桨,一刻不停地向前划。一双全新的解放鞋,穿在他脚上,不到一月就会磨得面目全非。
他说,他有种感觉,鸡蛋每天追着他拼命往前跑,也追着他的命。
因为工钱低,老板经常打电话让他加班。有时,清晨搬了40几件鸡蛋,晚上又忙到11点。春节,他在老家只待到初五,因为“鸡蛋不等人”。老板不愿找别人替工,瞎子不好推辞,更怕丢了这份工作。
“瞎子呐,一年挣十几万!”房客们常开瞎子的玩笑。在大伙眼里,他是最“拼”的一个,但他也“哈得很(重庆话,很傻)”,邻居让他帮忙把衣柜背下楼,他不肯要钱。侄女婿说要买车,他立马掏出了全部积蓄,还不打欠条。
大家心知肚明,这位“有钱人”一天挣的也不过七八十元。
收废品的覃荒儿挣的少得多。他已经69岁,干不了太下力的活儿,只好选择这个相对轻巧的行业。他每天在集贸市场打转,和拾荒的老头老太太讨价还价,但他们几乎都放不下几毛钱的差价,宁可自己哆嗦着走去废品站。一连几天颗粒无收是常事。
转行卖糖葫芦的廖神头,并没踏上致富路。才61岁的他,显然还不够“老”,只能和城管打游击战,“屁股一分钟都坐不下来”。他每天辗转不同商圈,有时去6公里外的观音桥,有时跑去24公里外的机场。最惨的时候,一天只卖出5根糖葫芦,吃饭加坐车倒贴了20元。
因为年轻时发过疯,廖厚华的绰号是“廖神头”。这个大块头男人自豪地回忆,当年去重庆这家老牌百货商场应聘当棒棒时,还需要考试——将一百四五十斤的货物径直扛上4楼。他几乎大气都没喘,“实在太简单了”。
等到这家国营商场倒闭,廖神头才发觉自己已不适应竞争。原单位会照顾年老者,给他们分配轻松的活儿。而在残酷的外部市场中,他一屁股跌到最底层。
没了年轻时的气力,也没有手推车之类与时俱进的先进工具,正如一部纪录片所形容的,廖神头成了“游走狮群边缘的孤独鬣狗”。
他挑着几床破铺盖,从宽敞的单位宿舍钻进了这间屋子。一床铺盖自己用,剩余的全部送给了房东王甘德。挨着廖神头睡的孔老头觉得他可怜,同意收他为徒。
拜师学艺只花了一天——孔老头带他找到糖葫芦厂,廖神头抵押了30元,接过一根神圣的糖葫芦棒。孔老头常对人强调,解放前,在街头卖糖葫芦的可都是“地下共产党”。
在房客们看来,糖葫芦这门生意已算很大的门路。王甘德记得,十几年前他为同样的事求过孔老头,对方死活没应。
鸡蛋追着他往前跑,也追着他的命
和廖神头相比,宿舍里另外两个棒棒儿相对幸运。因为长期扛上百斤的货物,他们的肩膀和脊背已完全习惯这种重量。经验告诉他们,刺骨的疼只会在撂下扁担后出现。
凌晨3点多,“瞎子”和罗棒棒起床了。往返的圆心是石灰市集贸市场。
发灰的夜色中,已有一群棒棒儿杵在集市口,焦虑地等待货车运来他们的生计。它们可能是蔬菜、禽肉、海鲜、毛血旺,可能是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从一个个背篼和扁担挑着的纸箱里,它们被最原始的人类气力转移至餐馆、肉铺和小摊上。这种气力比箱子里的货物廉价得多,一件50斤的货物,从抬下车到上架,只值2元。背着它走上一公里、爬坎上楼,值5元。
“瞎子”淹没在一群身形高大的同行中。这个左眼失明的男人本名叫李志安,他身高不到1米5,天天穿的黑西服搭住了膝盖,看起来像个滑稽的“小矮人”。常年负重形成的“筲箕背”,让他更显土气。
不过,因为要价明显低于市场价,瞎子找到了固定的活计。与街边等活的“野棒棒儿”相比,他不算潦倒。老板不时塞给他一小袋品次差些的鸡蛋,过年还会发一两百元的慰问费。
装满鸡蛋,挎上背篓那刻,瞎子就像艘满载货物的船,身子猛地塌陷下去。他的两条腿仿佛在泥里挣扎的桨,一刻不停地向前划。一双全新的解放鞋,穿在他脚上,不到一月就会磨得面目全非。
他说,他有种感觉,鸡蛋每天追着他拼命往前跑,也追着他的命。
因为工钱低,老板经常打电话让他加班。有时,清晨搬了40几件鸡蛋,晚上又忙到11点。春节,他在老家只待到初五,因为“鸡蛋不等人”。老板不愿找别人替工,瞎子不好推辞,更怕丢了这份工作。
“瞎子呐,一年挣十几万!”房客们常开瞎子的玩笑。在大伙眼里,他是最“拼”的一个,但他也“哈得很(重庆话,很傻)”,邻居让他帮忙把衣柜背下楼,他不肯要钱。侄女婿说要买车,他立马掏出了全部积蓄,还不打欠条。
大家心知肚明,这位“有钱人”一天挣的也不过七八十元。
收废品的覃荒儿挣的少得多。他已经69岁,干不了太下力的活儿,只好选择这个相对轻巧的行业。他每天在集贸市场打转,和拾荒的老头老太太讨价还价,但他们几乎都放不下几毛钱的差价,宁可自己哆嗦着走去废品站。一连几天颗粒无收是常事。
转行卖糖葫芦的廖神头,并没踏上致富路。才61岁的他,显然还不够“老”,只能和城管打游击战,“屁股一分钟都坐不下来”。他每天辗转不同商圈,有时去6公里外的观音桥,有时跑去24公里外的机场。最惨的时候,一天只卖出5根糖葫芦,吃饭加坐车倒贴了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