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关爱老年人
http://news.jnnc.com/jinan/2017/0531/553405.shtml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健康等条件的不断进步,最近若干年出生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出生的,将来得享百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活到100岁,对于个人、社会和政策制定者都是很大的挑战,必须正视这个挑战。
最近若干年出生的人,很大一部分将会活到100岁,这并非天方夜谭
活到100岁,可以称之为“人瑞”。到现在为止,人能活到100岁虽已称不上“罕见”,但还是处于绝对少数的。按照大家通常的认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虽然近几十年增长得很快,但现在为止还没超过80岁,发达国家也就80来岁,说将来能达到100岁,真的有可能吗?
这看起来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论断。按照科学上的通说,人均寿命是由“人均寿命预期”来决定的,而我们通常看到的“人均寿命预期”,指的就是“出生时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即在当下2017年出生的新生儿,预期的寿命是多少。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是76.1岁,世界最高依旧是日本,但也只有83.7岁,距离100岁相去甚远。
不过,这里其实存在一个误解,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实际上指的是,如果一个新生儿出生时的死亡率在未来保持不变的话,这个新生儿平均来说有可能存活的年数。因为对于2017年的新生儿,从现在开始到他们长大再到他们死亡,其“未来的死亡率”是完全不知道的,只能拿旧数据进行推算和估计,而随着未来死亡率水平的下降,现在出生的新生儿其寿命是大概率超过期望的。那到底能够超过多少呢?
世界经济论坛“我们将活到100岁”的论断,是有根据的,来自伦敦商学院两位教授Lynda Gratton和Andrew Scott合著的《100岁的生命》。这两位经管类教授的依据,则是2009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题为《老龄化人口:未来的挑战》,主笔是来自南丹麦大学的丹麦老龄化研究中心的卡雷·克里斯滕森(Kaare Christensen)教授。论文指出,“假如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在21世纪保持增加趋势,那么,多数2000年以后出生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有望庆祝百岁生日。”论文还列举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寿命的预期数据,例如,半数以上2000年出生的日本人可望活到104岁;半数以上2003年出生的美国人可望活到103岁;半数以上2007年出生的意大利人可望活到104岁。这篇论文是讨论了以往寿命变化的趋势,以及未来死亡率、健康、疾病等因素的变动后,得到这一结论的。从一些其他的征兆来看,这个说法也能得到支持,世卫组织就指出,2000年到2015年,世界人均寿命增长是1960年以来最快的。
这篇论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世卫组织2011年发布的《全球健康与老龄化》报告也引用了这一论文。这次世界经济论坛再次以此为基础探讨养老和退休的问题,说明论文的看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而且,虽然原本的论文主要是探讨发达国家状况的,但其中的许多有利于人口寿命增长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成立。而我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健康等条件的不断进步,最近若干年出生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出生的,将来得享百岁的可能性显然也会大大增加。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健康等条件的不断进步,最近若干年出生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出生的,将来得享百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活到100岁,对于个人、社会和政策制定者都是很大的挑战,必须正视这个挑战。
最近若干年出生的人,很大一部分将会活到100岁,这并非天方夜谭
活到100岁,可以称之为“人瑞”。到现在为止,人能活到100岁虽已称不上“罕见”,但还是处于绝对少数的。按照大家通常的认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虽然近几十年增长得很快,但现在为止还没超过80岁,发达国家也就80来岁,说将来能达到100岁,真的有可能吗?
这看起来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论断。按照科学上的通说,人均寿命是由“人均寿命预期”来决定的,而我们通常看到的“人均寿命预期”,指的就是“出生时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即在当下2017年出生的新生儿,预期的寿命是多少。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是76.1岁,世界最高依旧是日本,但也只有83.7岁,距离100岁相去甚远。
不过,这里其实存在一个误解,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实际上指的是,如果一个新生儿出生时的死亡率在未来保持不变的话,这个新生儿平均来说有可能存活的年数。因为对于2017年的新生儿,从现在开始到他们长大再到他们死亡,其“未来的死亡率”是完全不知道的,只能拿旧数据进行推算和估计,而随着未来死亡率水平的下降,现在出生的新生儿其寿命是大概率超过期望的。那到底能够超过多少呢?
世界经济论坛“我们将活到100岁”的论断,是有根据的,来自伦敦商学院两位教授Lynda Gratton和Andrew Scott合著的《100岁的生命》。这两位经管类教授的依据,则是2009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题为《老龄化人口:未来的挑战》,主笔是来自南丹麦大学的丹麦老龄化研究中心的卡雷·克里斯滕森(Kaare Christensen)教授。论文指出,“假如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在21世纪保持增加趋势,那么,多数2000年以后出生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有望庆祝百岁生日。”论文还列举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寿命的预期数据,例如,半数以上2000年出生的日本人可望活到104岁;半数以上2003年出生的美国人可望活到103岁;半数以上2007年出生的意大利人可望活到104岁。这篇论文是讨论了以往寿命变化的趋势,以及未来死亡率、健康、疾病等因素的变动后,得到这一结论的。从一些其他的征兆来看,这个说法也能得到支持,世卫组织就指出,2000年到2015年,世界人均寿命增长是1960年以来最快的。
这篇论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世卫组织2011年发布的《全球健康与老龄化》报告也引用了这一论文。这次世界经济论坛再次以此为基础探讨养老和退休的问题,说明论文的看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而且,虽然原本的论文主要是探讨发达国家状况的,但其中的许多有利于人口寿命增长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成立。而我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健康等条件的不断进步,最近若干年出生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出生的,将来得享百岁的可能性显然也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