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奇思妙想,发明创造
转载自http://news.e23.cn/Content/2010-11-30/2010B3000268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颇具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一般只发表科学领域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论文。不过,最近一期《自然》杂志却出人意料地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标题就叫“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篇2000字不到的小说,在国内外网友中引起旋风般的“解读热潮”,解读围绕几大疑问:《自然》杂志每天收到那么多牛人的新发现,为什么这次会刊登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伟大在何处?……终极疑问:“史上最伟大科幻小说”,你能读懂到第几层?
杂志编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10月28日,第467期《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标题叫“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文章一出,首先在《自然》杂志的读者群——理、化、生领域的研究生和学者中,引起不小的波澜。
“全球范围内顶尖的科学类期刊屈指可数,数以万计的理化生领域的研究人员一辈子奋斗不已,可能就为在《自然》、《科学》那几本刊物上发表些东西。如今,一篇科幻小说在寸土寸金的版面上占据一席之地,让人相当好奇。”在英国攻读生物能源的博士生汪磊第一时间向同学分享了这则科幻小说。
事实上,尽管《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大部分为科学事实,但是他们每期还是会刊登一页篇幅的科幻小说。而“科学青年”围观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素以尊重科学事实而著称,给人以“严谨”、“冷静”的感觉,此次刊登科幻小说,光标题就“相当不冷静”:“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学术圈纳闷:《自然》杂志的编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量子力学”暗藏笑点
文章登出两周后,“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成为《自然》杂志网络下载量最高的文章。与此同时,人们的关注焦点从揣测杂志编辑的意图,发展为解读这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有人属于“气不过”类型:“凭什么一篇胡诌的小说能挤掉其它大牛呕心沥血论证的科学论文?”当然,更多人属于“自测”类型:“看看自己能否读懂‘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小说其实是一个投稿故事。主人公是科幻小说家,由于屡遭退稿,感叹“如何才能写出编辑喜欢的东西?”从事量子回路研究的朋友听后,用量子计算机程序帮他构建了一个量子概率波函数。这个“波函数”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有人观测书里的内容,函数就会变成观测人喜欢的内容。”不过,主人公依然收到拒信:“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可是你居然以为一字不动地把阿西莫夫的《日暮》照抄过来,还不被发现吗?”
在“科学青年”看来,这个小说的笑点在于,让枯燥的“量子力学”幽默了一把。量子力学是和经典力学相对的概念。经典力学认为东西是在空间中确定的,比如一把尺的长度,不管是否去测量它,它的长度是确定的。量子力学认为,一切东西在没有测量前是不确定的,这不确定就是一种概率函数。形象地说,一旦有人去测量它,这个充满无数可能的波函数就“塌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确定的测量值。
“问题就在于,杂志编辑脑中对‘最好的小说’并非不确定的函数,此人早就认定《日暮》是最好的小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小熊解读小说的笑点。
《自然》也玩了一把幽默?
随着小说在网上被网友不断分享、传播,网友间逐渐汇成一个疑问,说来有些拗口:“小说中波函数最后塌陷,变成了《日暮》,是因为《日暮》是真正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所以波函数塌陷变成了它?还是因为编辑认为《日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所以波函数根据编辑的喜好,变成了《日暮》?”
顺着这个思路,国内外网友“集体重读”小说,又形成了“新发现”:“编辑最后的话,泄露了他们的心声——对于最伟大的小说,他们内心早有主观设定。所以,小说评选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评选到底有何意义?”没想到,一则科学笑话,把矛头引向了文学界。一位国内网友直言“这讽刺了所谓的文学评选”。
此时,有人为文学评选打抱不平。“何尝是文学评选?其实,我们的思维习惯早已决定了,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风景、最伟大的小说、最爱的人,这就是被思维定势绑架的头脑。”也有人开始从其他角度做“解读”。有人称此为一则关于诚信的寓言。以为借助“量子波函数”,可以创作“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结果不幸成为量子力学版“弄巧成拙”。有人从文学角度赞叹此文,“绝好的欧亨利式结尾”……
小说没有最终版的解读,网友说,这可能就是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自然》的初衷。“短文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这不亚于任何一篇关于科学领域重大发现的论文。”
当然,更多人佩服《自然》杂志的幽默感。
给量子力学披上幽默外衣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颇具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一般只发表科学领域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论文。不过,最近一期《自然》杂志却出人意料地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标题就叫“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The greatest science-fiction story ever written)!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篇2000字不到的小说,在国内外网友中引起旋风般的“解读热潮”,解读围绕几大疑问:《自然》杂志每天收到那么多牛人的新发现,为什么这次会刊登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伟大在何处?……终极疑问:“史上最伟大科幻小说”,你能读懂到第几层?
杂志编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10月28日,第467期《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标题叫“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文章一出,首先在《自然》杂志的读者群——理、化、生领域的研究生和学者中,引起不小的波澜。
“全球范围内顶尖的科学类期刊屈指可数,数以万计的理化生领域的研究人员一辈子奋斗不已,可能就为在《自然》、《科学》那几本刊物上发表些东西。如今,一篇科幻小说在寸土寸金的版面上占据一席之地,让人相当好奇。”在英国攻读生物能源的博士生汪磊第一时间向同学分享了这则科幻小说。
事实上,尽管《自然》杂志刊登的文章大部分为科学事实,但是他们每期还是会刊登一页篇幅的科幻小说。而“科学青年”围观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素以尊重科学事实而著称,给人以“严谨”、“冷静”的感觉,此次刊登科幻小说,光标题就“相当不冷静”:“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学术圈纳闷:《自然》杂志的编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量子力学”暗藏笑点
文章登出两周后,“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成为《自然》杂志网络下载量最高的文章。与此同时,人们的关注焦点从揣测杂志编辑的意图,发展为解读这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有人属于“气不过”类型:“凭什么一篇胡诌的小说能挤掉其它大牛呕心沥血论证的科学论文?”当然,更多人属于“自测”类型:“看看自己能否读懂‘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小说其实是一个投稿故事。主人公是科幻小说家,由于屡遭退稿,感叹“如何才能写出编辑喜欢的东西?”从事量子回路研究的朋友听后,用量子计算机程序帮他构建了一个量子概率波函数。这个“波函数”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有人观测书里的内容,函数就会变成观测人喜欢的内容。”不过,主人公依然收到拒信:“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可是你居然以为一字不动地把阿西莫夫的《日暮》照抄过来,还不被发现吗?”
在“科学青年”看来,这个小说的笑点在于,让枯燥的“量子力学”幽默了一把。量子力学是和经典力学相对的概念。经典力学认为东西是在空间中确定的,比如一把尺的长度,不管是否去测量它,它的长度是确定的。量子力学认为,一切东西在没有测量前是不确定的,这不确定就是一种概率函数。形象地说,一旦有人去测量它,这个充满无数可能的波函数就“塌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确定的测量值。
“问题就在于,杂志编辑脑中对‘最好的小说’并非不确定的函数,此人早就认定《日暮》是最好的小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小熊解读小说的笑点。
《自然》也玩了一把幽默?
随着小说在网上被网友不断分享、传播,网友间逐渐汇成一个疑问,说来有些拗口:“小说中波函数最后塌陷,变成了《日暮》,是因为《日暮》是真正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所以波函数塌陷变成了它?还是因为编辑认为《日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所以波函数根据编辑的喜好,变成了《日暮》?”
顺着这个思路,国内外网友“集体重读”小说,又形成了“新发现”:“编辑最后的话,泄露了他们的心声——对于最伟大的小说,他们内心早有主观设定。所以,小说评选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评选到底有何意义?”没想到,一则科学笑话,把矛头引向了文学界。一位国内网友直言“这讽刺了所谓的文学评选”。
此时,有人为文学评选打抱不平。“何尝是文学评选?其实,我们的思维习惯早已决定了,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风景、最伟大的小说、最爱的人,这就是被思维定势绑架的头脑。”也有人开始从其他角度做“解读”。有人称此为一则关于诚信的寓言。以为借助“量子波函数”,可以创作“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结果不幸成为量子力学版“弄巧成拙”。有人从文学角度赞叹此文,“绝好的欧亨利式结尾”……
小说没有最终版的解读,网友说,这可能就是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自然》的初衷。“短文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这不亚于任何一篇关于科学领域重大发现的论文。”
当然,更多人佩服《自然》杂志的幽默感。
给量子力学披上幽默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