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济南信息网络文摘
http://news.e23.cn/content/2015-07-22/2 ... 00023
舜网-济南时报
2009年8月,上海绿地集团参与济南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协议签字仪式在山东大厦举行。(资料照片)
2001年,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买断国有资产实施转企改制。(资料照片)
事业单位改革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因要触及人员身份、产权归属、收入分配等,不少单位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从不想改到必须改,从我想改到改不了再到不得不改,铁饭碗被砸掉,吃皇粮的日子被终结的背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之路到底是恶浪滔天还是福地洞天?或许,我们可以从济南两家较早实施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那里找到答案:虽然以前的铁饭碗如今也要签合同,但成功改制后,公司职工可说是捧上了金饭碗。
[改企成功经验] 让职工成为企业主人
199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当本土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做大做强,外地品牌企业蜂拥而入的时候,济南人熟知的大开发(济南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的俗称)意识到了发展的机遇,内部提出改革。但囿于吃皇粮的优越感,这次改革不了了之,坐视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
2001年,同属于城市建筑领域的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在谋求着自身革命。与大开发一样敢想,但他们还更敢干:近200名职工全部净身出户,成立了完全由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由此成为济南市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在此之前,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化管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竞争,从国有体制到民营企业,单位经历了数次改革,直至2009年,成立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顺利改革的背后,是同圆集团壮士断腕的勇气支撑。上世纪90年代末,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的阻力越发受体制影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工资、人事、劳动用工和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完善了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正是有了前期体制内改革尝试,2001年我们突然进入市场的时候,并没有不太适应。同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段林说,2001年公司转企改制时,可谓净身出户:办公楼完全交还给国家,办公场所买不起就租,职工购买认筹,筹集来700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成立了完全由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保证核心持股管理层的稳定,实行岗变股变、人走股留的做法,公司回购股份,进行二次分配。设计行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职工要成为企业的主人,激发创造力。不早改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活力。
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不同,大开发的改制相对复杂。谈起公司改制,2005年9月起任职大开发董事长,改制之后担任济南绿地泉景董事长、总经理的刘岷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在他看来,不论资产大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改制。
2009年,酝酿改革多年的大开发终于成功与上海绿地集团联姻,改制成为济南绿地泉景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驶上快车道。当时的大开发采取了一企(司)两制的做法,改变国有的事业型公司,采取保留一个国有公司(龙泉资产管理中心)、改出一个新的改制新公司(济南绿地泉景股份公司)的方案。此时的济南市建筑设计院也已更名为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翘楚。
改制后,龙泉资产管理中心归属市国资委,主要承担原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和安置离退休人员的职责。“新公司”则由绿地集团和职工自然人共同买断,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
济南绿地泉景与同圆集团只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潮中的先行者。在这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更多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全部改制。2015年6月,山东省对省属的79家有生产经营行为的事业单位列出改革时间表,要求年底前必须完成改制。
[解决人员“编制”]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两个事业单位进入此次转企名单。据该单位相关人士透露,其中东郊饭店的转企改革提出有些“年头”了。据介绍,东郊饭店的经营收入不只来源于客房、餐饮等,房屋租赁等形式也为其带来收益,转企改制后,或将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尽管如此,部分人员并不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的“编制”。
“一旦涉及人,事情就不好办了。”济南市某市直机关一位从事组织人事管理的干部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济南也应在年底前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但涉及人员编制、养老等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比如原来事业单位的‘老员工’,他们尤其看重编制,认为这是一种保障,如果把‘铁饭碗’拿走,部分人还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
改革不是“甩包袱”,同圆集团转企改制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内退职工按照事业单位养老政策来缴纳社会保险,“新人”则按企业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
济南绿地泉景也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龙泉资产管理中心作为“存续公司”,安置“老人”,让他们的编制和退休政策保持不变。满30年工龄的职工可以办理内退,满25年工龄且身体不好的可以办理病退,不想进入新公司的职工可以辞职,公司给出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买断工龄。
济南大学劳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俞宪忠谈及社会对“事业编制”的认同感时说,“对计划经济的依赖,不是经济、利益,最可怕的是人们心理、精神、灵魂深处的依赖。这种依赖潜伏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改的瓶颈。”他分析,抱着“固守编制”的思想,反对改革的背后,是对过去计划经济方式的认同,对市场经济的排斥。
尽管存在排斥,改革势在必行。俞宪忠说,受财政供养的部分事业单位转企后,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可以促进他们提高效率,继续壮大其经济实力,而对于存在不合理的事业单位转企后,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法则,逐渐淘汰、消除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存在。
俞宪忠认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观念是“时滞”的,观念带来行为的“时滞”,从而使得改革效果也出现了“时滞”。“任何改革都不会太晚。”他说,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正确、合理的。
[驶上“快车道”] 转企改制激发企业活力
在转企改制前,“大开发”曾作为省内最早从事城市综合开发建设的国有房地产公司,一度被认为是济南市地产界的中坚力量,累计开发各类住宅、共建700多万平方米,在城市配套建设方面也贡献颇多,曾承建大纬二路展宽、朝山街改造、经七路西段拓宽改造等多项“重量级”工程。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房地产行业逐渐形成市场化氛围和格局,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公司管理和运营模式
舜网-济南时报
2009年8月,上海绿地集团参与济南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协议签字仪式在山东大厦举行。(资料照片)
2001年,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买断国有资产实施转企改制。(资料照片)
事业单位改革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因要触及人员身份、产权归属、收入分配等,不少单位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从不想改到必须改,从我想改到改不了再到不得不改,铁饭碗被砸掉,吃皇粮的日子被终结的背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之路到底是恶浪滔天还是福地洞天?或许,我们可以从济南两家较早实施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那里找到答案:虽然以前的铁饭碗如今也要签合同,但成功改制后,公司职工可说是捧上了金饭碗。
[改企成功经验] 让职工成为企业主人
199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当本土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做大做强,外地品牌企业蜂拥而入的时候,济南人熟知的大开发(济南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的俗称)意识到了发展的机遇,内部提出改革。但囿于吃皇粮的优越感,这次改革不了了之,坐视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
2001年,同属于城市建筑领域的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在谋求着自身革命。与大开发一样敢想,但他们还更敢干:近200名职工全部净身出户,成立了完全由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由此成为济南市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在此之前,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化管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竞争,从国有体制到民营企业,单位经历了数次改革,直至2009年,成立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顺利改革的背后,是同圆集团壮士断腕的勇气支撑。上世纪90年代末,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的阻力越发受体制影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工资、人事、劳动用工和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完善了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正是有了前期体制内改革尝试,2001年我们突然进入市场的时候,并没有不太适应。同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段林说,2001年公司转企改制时,可谓净身出户:办公楼完全交还给国家,办公场所买不起就租,职工购买认筹,筹集来700万元左右的启动资金,成立了完全由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保证核心持股管理层的稳定,实行岗变股变、人走股留的做法,公司回购股份,进行二次分配。设计行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职工要成为企业的主人,激发创造力。不早改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活力。
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不同,大开发的改制相对复杂。谈起公司改制,2005年9月起任职大开发董事长,改制之后担任济南绿地泉景董事长、总经理的刘岷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在他看来,不论资产大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改制。
2009年,酝酿改革多年的大开发终于成功与上海绿地集团联姻,改制成为济南绿地泉景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驶上快车道。当时的大开发采取了一企(司)两制的做法,改变国有的事业型公司,采取保留一个国有公司(龙泉资产管理中心)、改出一个新的改制新公司(济南绿地泉景股份公司)的方案。此时的济南市建筑设计院也已更名为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翘楚。
改制后,龙泉资产管理中心归属市国资委,主要承担原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和安置离退休人员的职责。“新公司”则由绿地集团和职工自然人共同买断,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
济南绿地泉景与同圆集团只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潮中的先行者。在这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更多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全部改制。2015年6月,山东省对省属的79家有生产经营行为的事业单位列出改革时间表,要求年底前必须完成改制。
[解决人员“编制”]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两个事业单位进入此次转企名单。据该单位相关人士透露,其中东郊饭店的转企改革提出有些“年头”了。据介绍,东郊饭店的经营收入不只来源于客房、餐饮等,房屋租赁等形式也为其带来收益,转企改制后,或将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尽管如此,部分人员并不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的“编制”。
“一旦涉及人,事情就不好办了。”济南市某市直机关一位从事组织人事管理的干部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济南也应在年底前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但涉及人员编制、养老等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比如原来事业单位的‘老员工’,他们尤其看重编制,认为这是一种保障,如果把‘铁饭碗’拿走,部分人还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
改革不是“甩包袱”,同圆集团转企改制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内退职工按照事业单位养老政策来缴纳社会保险,“新人”则按企业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
济南绿地泉景也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龙泉资产管理中心作为“存续公司”,安置“老人”,让他们的编制和退休政策保持不变。满30年工龄的职工可以办理内退,满25年工龄且身体不好的可以办理病退,不想进入新公司的职工可以辞职,公司给出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买断工龄。
济南大学劳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俞宪忠谈及社会对“事业编制”的认同感时说,“对计划经济的依赖,不是经济、利益,最可怕的是人们心理、精神、灵魂深处的依赖。这种依赖潜伏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改的瓶颈。”他分析,抱着“固守编制”的思想,反对改革的背后,是对过去计划经济方式的认同,对市场经济的排斥。
尽管存在排斥,改革势在必行。俞宪忠说,受财政供养的部分事业单位转企后,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可以促进他们提高效率,继续壮大其经济实力,而对于存在不合理的事业单位转企后,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法则,逐渐淘汰、消除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存在。
俞宪忠认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观念是“时滞”的,观念带来行为的“时滞”,从而使得改革效果也出现了“时滞”。“任何改革都不会太晚。”他说,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正确、合理的。
[驶上“快车道”] 转企改制激发企业活力
在转企改制前,“大开发”曾作为省内最早从事城市综合开发建设的国有房地产公司,一度被认为是济南市地产界的中坚力量,累计开发各类住宅、共建700多万平方米,在城市配套建设方面也贡献颇多,曾承建大纬二路展宽、朝山街改造、经七路西段拓宽改造等多项“重量级”工程。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房地产行业逐渐形成市场化氛围和格局,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公司管理和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