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棚奴”的生活:蔬菜上市前至少有十道工序
所属分类:柴米油盐酱醋茶
  http://sd.sdnews.com.cn/2012/12/28/1287856
齐鲁晚报 文/见习记者 王兴飞 片/记者 王鸿光



刘冬梅站在大棚上面显得十分渺小。


盖草苫子是最后一道工序。


看着即将上市的茄子,脸上露出微笑。
  2012年12月26日清晨,初升的太阳还没有驱散刺骨的寒气,村庄外的田地里还满是白雪,寒风也正吹得急。踩着满地霜花,45岁的刘冬梅来到了自家的蔬菜大棚前,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1967年出生的刘冬梅是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邢家洼村人,2000年开始,她和丈夫邢德金在村里率先经营起了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而今已经13年了。村子里像他们这样的大棚菜农有四五十家。
  没有任何防护装置,刘冬梅麻利地爬到两三米高的大棚上,弯下腰,用她那双沉稳有力的手,将盖在大棚上的一条条草苫子拉上棚顶。
  1米宽、9米长的草苫子,拉起放下都只用一根绳子。几乎每天,她都要重复这样单调的动作数百次。在这样单调乏味的劳动中练就了刘冬梅无可比拟的耐心。
  一口气拉完三个大棚的草苫子,时间已是9点半。来不及歇口气,刘冬梅又小跑着来到了路南的一处大棚区,这里还有她家的三个蔬菜大棚,幸好这里都安装了自动卷帘机,按下电钮,覆盖在大棚上的草苫子一点点卷到了棚顶上。
  刘冬梅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笑了,在她的脸上,有生活的艰辛,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拉完草苫子,室外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来到大棚里,刘冬梅将厚外套放到一边后为大棚里的茄子打起杈子。"不把多余的杈子掐下来茄子苗就长不高,茄子产量也就上不去。"刘冬梅说。
  "在菜农眼里,这些苗就是自己的孩子。"来棚里查看茄子生长状况的技术员苏师傅告诉记者,一茬蔬菜上市前要经历至少十多个大的程序:施有机肥、松土、打垄、栽苗、封地膜等,还要时刻想着控制温度、湿度、通风,没有耐心干不了这个活。
  苏师傅逐个查看了大棚里的几个温度计后摇了摇头,他告诉记者,由于前段时间的大雪天气,棚内温度一直不高,不仅通风时间比以前短了,棚里的蔬菜也几乎停止了生长。茄子不长个,着实急坏了菜农,没有产量菜农们就赚不到钱。
  "气温高了也不好!"刘冬梅说,气温高了蔬菜长得快,上市多了菜价就往下跌,一样赚不了多少钱。
  "菜价涨涨不到哪儿去,菜价跌一般就没个底了。"刘冬梅说,很多菜农都和她一样,既希望气温高点菜长得快一点,又希望气温低些能卖个好价钱。
  谈起这些大棚的投入,刘冬梅算了算,"这三个棚两年多前建起来的,一个棚的投入得12万元左右。"由于一次性投入大,差不多得三四年的工夫,她才能挣回这些钱。刘冬梅笑着说,他们一家现在算是"棚奴"了。
  下午3点,刘冬梅又要开始给大棚铺盖草苫子了,但这次比上午把草苫子往棚顶上拉更累。三个老棚,每个棚都有两层草苫子。铺完一层刘冬梅就得从棚上爬下来将每一条草苫子整理一下,整理完就又爬上棚把另一层草苫子放下来。有时草苫子停在半途不上不下,刘冬梅还要轻手轻脚地爬到棚中央,让棚下面的记者捏了把汗。爬上爬下好几趟,摘下头巾的刘冬梅发丝间冒起了白色的热气。虽然十分忙碌,但她做得一丝不苟。
  "蔬菜知道感恩,你对它们好,它们就不会坑你。"刘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