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大米30多年减少6万亩!海水稻入济,黄河大米能否重振?
所属分类:柴米油盐酱醋茶
  二十世纪60年代末,济阳县修建引黄闸,建设引黄灌溉工程,号召、引导沿黄的村子种植水稻,以水压碱,实行稻改,泛滥了多少年的碱灾终于被压住。以前在黄河北的济阳、商河、大桥的一些地方有很多盐碱地,通过这些年的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引黄灌溉、稻改等措施大多已经改造成了良田,通过一些农艺措施,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这些地方不仅能种植水稻,比较肥沃的土地也种起了蔬菜。济南市农业局种植处处长刘卫国说,黄河水大大改良了土质,使土壤变得松软而肥沃,昔日贫瘠的盐碱地里长出了晶莹剔透、软筋香甜的优质大米,如现在的吴家堡大米一亩地产量就能达一千斤。

从稻改以后,济阳县的水稻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不仅在济阳街道而且扩大到曲堤、仁风、崔寨等乡镇,水稻产量也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到2005年面积最大时,达到101100亩,总产达到51230吨。济阳街道办事处稻区生产的&lsquo稍门&rsquo牌优质大米,2008年在济南市优质稻米品尝评介会上获得金奖,2010年被列为济南市农业特色品牌基地。济阳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许增海告诉记者,济阳街道目前有水稻生产专业化公司3家,水稻专业合作社3家,5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4家,共流转土地约3000亩。

经过三四十年的良田改造,如今的济南还有盐碱地吗?许增海称,济阳县的土壤PH值在7到8之间,还是偏碱性,但盐碱地已经很少。黄河北的土壤还是偏碱性的,但盐碱地已经很少了,绝大部分都适合作物生长,只有在部分低洼地块可能有盐碱地。刘卫国说。至于土壤退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有些地方面临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但现在他们也在不断改良土壤过程中。

从10万亩减到4万亩

济南水稻待重振

虽然大多数盐碱地已改造为千里沃土,并生长出了优质的黄河大米享誉内外,但数据显示,近些年济南的水稻种植面积也正在逐渐减少。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十几万亩,目前仅剩四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集中在济阳的稍门乡,还有槐荫的吴家堡、章丘的高官寨,另外天桥、历城也有一部分。刘卫国说。

济阳县近几年水稻面积减少幅度也较大,济阳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水稻就是济阳街道的特色品牌,这个品牌仍然很响,但生产规模确实变小了。曾经我们县种植水稻最大面积达到过1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了一两万亩。许增海说。2017年济阳县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到1万亩,其中还是以济阳街道为主,面积约7000亩。

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也分多个方面,首先是黄河实行调剂用水,需要向上级部门协调,有时放水有时不放,种水稻的时候调剂用水不一定及时,而原来我们用的水都是自流灌溉,从黄河水直接引入到田间地头,不用成本。现在想用水的时候不一定有,田间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黄河需要多级取水,增加了成本和劳动强度。许增海说。

除了用水的现实问题,种植效益的减少也让农民不愿再种植水稻,近年来大米价格增加的不多,但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用工等种植成本都在不断增加,比起种蔬菜来说效益较低,所以很多人改种了蔬菜。许增海说,另外还有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的问题,种植水稻劳动强度较大,从技术角度,现在从播种到管理、收获已经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这样的机械设备也都有,但农村许多年轻人去城市打工,种植者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很多人还是采用人工插秧、割稻这样的原始方法,既辛苦费用又高,所以更不愿种稻。

为了提高济南水稻的生产力,重塑黄河大米的品牌,济南农业局在三年前提出了一项济南水稻的振兴计划,力求未来将济南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十万亩。其中采取的措施就是水稻的全程机械化,从育秧到插秧、收获都采用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刘卫国说。

对于袁米的到来,济南的农业部门也认为这是一种合作的机会,招商引资本身是件好事,但不一定种海水稻,其他水稻品种也适合在这里种植。刘卫国说。许增海则称,济阳县有两家种植水稻的较大规模公司,每家承包的水稻面积都在一千亩以上,另外还有些小型的合作社。袁米如果来到我们这里也可以相互协商合作,共同把济南的水稻做大做强,重振济南黄河大米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