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纠纷成投诉热点 “汽车三包”有望出台
所属分类:车子
  转载自http://news.e23.cn/car/Content/2011-01-25/201112500346

  每个车主都关心的问题——“汽车三包”规定,从2004年末形成草案后,蹉跎了超过6年时间,一直没能得以出台。近期在广州举行一场主题为“产能提升与品质保证”论坛上,终于有有关人士透出口风,称如果顺利的话,“汽车三包”规定今年上半年将会出台。

  随着汽车消费投诉成为消协接到投诉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遭遇过汽车消费纠纷的车主对其望眼欲穿。但有的经销商却对这一规定出台的前景或落实情况并不看好,认为执行起来难度大。

  背景:

  蹉跎6年,“汽车三包”悬而未决

  从2004年末国家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开始,本报就已关注到这一关系众多车主维权成败的消息。在汽车消费领先内地的珠三角各地包括佛山地区,尽管因为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经销商售后服务质量相对较高,但仍不时曝出各种问题。但是,当国家公布的这一“草案”开始征求公众意见引起讨论热潮后,不久就归于沉寂。随后的几年时间,这一被业界称为“汽车三包”的规定逐渐销声匿迹。即使有的年份偶有消息传出这一规定可能会于当年出台,但最后都是不见下文。据称,在汽车消费纠纷中,如何厘清各方法律责任、规定出台后该如何操作,成为“汽车三包”规定悬而未决久难出台的主因。

  今年“汽车三包”可能出台的消息出炉,则蕴藏着深层的背景。在2010年内地汽车消费再创新高的背景下,对各大车企在加速扩大产能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成为车主,汽车消费纠纷涉及的人群越来越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再次重提甚至出台“汽车三包”,也成为应有之义。

  案例:

  汽车消费纠纷成为投诉热点之一

  在佛山市消协公布的几大典型消费投诉案例中,汽车消费纠纷成为了典型之一。其中,维权成功的一例是:罗女士在佛山某汽车销售公司购买一辆进口品牌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现机油消耗过高,每行驶两、三千公里就需要添加或者更换机油,几次三番在该公司检修均未能改善,其间陆续出现车辆突然死火的情况,最后一次行驶1600公里就显示机油不够, 罗女士认为这显然不符合车辆正常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该销售公司先解释是由于中国石化的油品不好造成的,后又承认这种情况极为特殊,不能确定是否发动机有质量问题。消费者对此极为不满,遂投诉佛山消委会。

  经消委会调查,认定此车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支持消费者退换车的要求。经过调解,该销售公司退回车款50万元。

  原因:

  举证难、索赔难成汽车维权最大障碍

  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成为消费者汽车维权路上的最大障碍。

  随着佛山以百为计量单位的4S店扎堆竞争,各家经销商的售后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代表着相关4S店的口碑,因此大家都在自觉改进服务质量。但是,要做到人们通常意识中的“三包”——包退、包换、包修,仍是难上加难。其中,包退是最难实现的。有消费者向本报反映,他在佛山车城一家合资品牌4S店买的新车开了一天,就发现左后方车门的自动锁不会自动落锁,并且耗油量有点非正常偏高,要求退车却遭到经销商拒绝。在包换方面,究竟使用多久出现问题可以换车、究竟是否车辆本身质量问题来换车,成为跨在“包换”前面的两道坎。包修方面,存在问题在于厂家还是消费者责任的界定上,另外纠纷最多的就是哪些配件属于包修范围,消费者“蒙查查”。

  经销商:

  能找厂家解决的,自然不找消费者掏钱

  出现汽车消费纠纷时,与消费者最直接面对面的往往是经销商。但经销商面对这些纠纷时,似乎也有他们“理由”。“出了问题能找厂家解决,自然不会让消费者掏钱”,这是经销商最常用的解释。经销商的意思是,厂家不接受这是自身责任,经销商又不能自己亏钱修,自然板子只能打在消费者身上。

  所以,不少经销商在记者的采访中,也认为关于“汽车三包”法规的出台能有望解决汽车消费纠纷中的问题。但对“汽车三包”法规出台后如何执行,经销商仍感觉有些担忧。顺德金图名帝豪4S店总经理何卫武说,“汽车三包”之前迟迟未能出台,在于汽车产品并不像家电等产品,汽车有上万个零件且来自不同的配套厂,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汽车三包”,对厂家要求非常高,操作、执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业内人士:

  规定出台有望使纠纷解决趋向公平

  本地汽车分析人士张景添表示,即使汽车“三包”规定出台,消费者也不要寄予太高期望。首先,“三包”规定实际上是为了明确生产商、销售商、维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规范化汽车产品的权责关系,主要功能并不完全是为保护消费者。

  当然,“三包”规定出台后,各种纠纷解决的程序、方法明晰,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目前的纠纷解决趋向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