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救助帮扶
转载自http://www.dzwww.com/shandong/jinanxinwen/201009/t20100914_5844313.htm
如果不是在上小学三年级那年,—群济南驴友正好路过张泽花的村子,又正好去她家里接水,张泽花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呢?
13岁的张泽花住在济南南部山区的石匣村,这个半山腰的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多是因为贫穷而无法迁徙的人。她的母亲是—位嫁过来的云南省哈尼族女人。
而就是这—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张泽花的生活。8月底,在驴友的帮助下,她顺利进入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做了—名寄宿生。驴友们还为张泽花建立了—个6000元的教育存款账户,将—直负责资助她到大学毕业。
13岁的张泽花遗传了哈尼族妈妈的诸多外貌特征。她的头发浓密、厚实,皮肤略带古铜色,浓眉大眼,睫毛又长又弯,脸上总是带着浅浅的笑意。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张泽花看起来稍微有些驼背。
在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刚刚入学十几天的张泽花枕头下压着一本《悲惨世界》,这是她用每天仅有的5毛钱饭钱积攒下来买的。她在谈起《悲惨世界》时,那种神情,不像是13岁孩子的表情,她的目光里透露出一丝成熟和深沉。
在一般人眼里,13岁的孩子应该在读《长袜子皮皮》和《木偶奇遇记》,可冉阿让的“悲惨”经历,已经引起了张泽花的内心共鸣。
在驴友的帮助下,已是初中生的张泽花有了几件像样的衣服,不用再与妈妈倒替着穿衣服了。她指着身上的每件衣服说,这条牛仔裤是“叔叔”送的,鞋子是“大娘”送的,上衣也是别人买的。她还没忘了袜子,袜子也是“叔叔”送的———张泽花管帮助过她的驴友一律叫“叔叔”、“大娘”、“阿姨”。她说,没人告诉她真实姓名。
就算是为张泽花上学出了最大力气的驴友,她也只知道人家的网名———“随身听”,对于其真实姓名、职业、单位都是一无所知。
张泽花记得第一位到她家的是驴友“夏日荷塘”,她后来与“夏日荷塘”关系很亲密,叫对方“娘娘”(在济南方言里,“娘娘”是伯母的意思)。
张泽花说她当时刚上三年级,几位徒步爬山的驴友到了石匣村。“夏日荷塘”到她家里去灌水喝,被家里吃的黑乎乎的杂面饼子给惊呆了。
“娘娘问,这是家里人吃的吗?我妈妈说是。他们看我们家这么穷,就给我们留下了几件衣服。后来就经常有叔叔、阿姨来给我们送食物和用品,家里的油、米、面都是别人送的。”
“夏日荷塘”是一位退休医生。据她回忆,2007年5月,她与“北园登山人”穿过子房洞,到了石匣村。发现一户人家家徒四壁,仍住在土坯房子里,里面黑乎乎的,有点儿家具也是又旧又破。“穷得让人心生恐惧。”这是张泽花贫穷的家给“夏日荷塘”的第一印象。
“当时张泽花的父亲由于被车撞还躺在床上,又苍老又窝囊,她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忙里忙外。张泽花干瘦,有些营养不良,再加上乱糟糟的短发和不合身的衣服,看起来很没精神。”
由于张泽花的父亲需要治疗费,张泽花家里债台高筑,能借钱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一个遍,导致整个家庭长久拿不出一分钱来添置新物品。
张泽花现在还记得“夏日荷塘”第一次留给他们衬衣时的场景。衬衣是男士的,张泽花的妈妈高兴地套在爸爸身上,张泽花则跟妈妈轮流试戴一条漂亮的围巾。“夏日荷塘”说,“看到他们那么高兴,我当时觉得很心酸。”
回到城里后,“夏日荷塘”通过网络发帖让更多人了解张泽花家的情况。2007年11月份,第一次集体捐助就有160多个济南驴友参加。
张泽花也明显感觉到来家里送东西、送钱的人川流不息起来。“家里开始有花生油、挂面、肉、鱼、牛奶、水果、糖果等吃的食物,他们每次来就像过年,我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张泽花说,由于家里的房子太小,又没有足够的板凳,每次驴友来集体捐赠,大家都站在院子里,带来的东西就摆在地上。她和妈妈、弟弟高兴地试穿大家带来的衣服。
每当这个时候,张泽花都会问这些叔叔、阿姨们的真实姓名,但是每次都会遭到拒绝。“大家都说,不用问,你好好学习就行。有阿姨还吓唬我说,你再问得这么详细,我以后就不来你家了。”张泽花说,虽然不知道真实姓名,但是仍在心里默默地记挂他们。
由于长身体,张泽花一次吃一大碗米饭。“夏日荷塘”说,张泽花的妈妈偷偷跟她抱怨,“这孩子怎么吃得这么多!”言语里有很多无奈。
面对这样的贫穷,“夏日荷塘”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抽空带着肉馅子和菜去石匣村,让张泽花全家吃上一顿水饺。
在张泽花的记忆中,最好吃的水饺是“夏日荷塘”到家里去时包的饺子。张泽花说有三斤肉馅子,放了很少的南瓜,饺子里头全是肉。“从没有吃过这么多肉的水饺,之前馒头也不敢吃饱,我爸爸妈妈都舍不得吃馒头,他们吃全麦和玉米面掺合起来的杂面饼子,只有在粮食充足时才会让我带馒头上学。”
由于家里没有钱,也没有可以带的咸菜,她的中午饭就是啃干馒头。有的时候,家里连白面馒头都没有了,张泽花的妈妈就给她5毛钱,让她中午饭自己买着吃。
“夏日荷塘”很心疼地说,5毛钱能买什么吃啊?有的时候张泽花还要留下钱来买书,可张泽花说,“这有什么啊,我吃干馒头又不丢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网友“随身听”把救助哈尼族女人的事情接过来,在自己的“山东驴友联盟”网站上发帖子号召大家一起去石匣村。
“夏日荷塘”说,驴友曾凑钱帮张泽花家还了3000元外债,还帮着他们买了小羊羔,但是,由于张泽花家里实在太穷,有的驴友认为这是一个无底洞,就慢慢地退出了,而更多的人坚持下来了。目前,集体捐助不下20次,最多的时候达百余人,也有许多驴友单个去送钱送物。
对于张泽花来说,最艰难的日子是在2008年。张泽花病倒了,起先是耳朵有些失聪,后来开始休克。张泽花还记得那种令她窒息的感觉,她说,“我看着书,就觉得呼吸不畅通,心里憋得慌,后来就慢慢地没感觉了。”医生说,张泽花的心理压力太大,再者就是严重营养不良。
那时,张泽花正上五年级,上学的日子不好过。由于小学在山下的东坡村,张泽花要比别的孩子早起近一个小时,徒步穿过山路到七八里远的地方上学。每天徒步走15里地,再加上有时吃不饱,她曾经在学校里晕倒过。
面对以前承受的这些苦难,
张泽花已经能平静地面对,而“夏日荷塘”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救助张泽花一家,就是因为她的坚强毅力和酷爱读书的好品质。
8月29日,在众多驴友的帮助下,张泽花与妈妈和弟弟,走7里山路到东坡村坐67路公交车,经过近30站车程到达八一立交桥,在此等候的驴友“隋哥”把他们接到她就读的济南三十四中学。以前从没离开过家的张泽花,就这样开始了寄宿生的生活,她说,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到大城市读初中。
在“隋哥”等驴友的协调下,学校给张泽花一定的资助,减免了一些费用。张泽花说,她来上学几乎什么都没带,吃、穿、住都是驴友和学校资助的。而且,“隋哥”等驴友们还将爱心人士捐助的6000元钱存入一个固定账户,只要张泽花努力读书,他们会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得知这个哈尼族女孩的情况后,也将每年给张泽花800元助学金。
9月5日,已经成为初中生的张泽花受邀参加了一位驴友的婚礼。
一次意外相遇,改变了张泽花原本的路,如果没有意外,这个哈尼族女孩将会沿着一条新路走下去,直到实现“当一名英语老师”的梦想。
如果不是在上小学三年级那年,—群济南驴友正好路过张泽花的村子,又正好去她家里接水,张泽花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呢?
13岁的张泽花住在济南南部山区的石匣村,这个半山腰的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多是因为贫穷而无法迁徙的人。她的母亲是—位嫁过来的云南省哈尼族女人。
而就是这—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张泽花的生活。8月底,在驴友的帮助下,她顺利进入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做了—名寄宿生。驴友们还为张泽花建立了—个6000元的教育存款账户,将—直负责资助她到大学毕业。
13岁的张泽花遗传了哈尼族妈妈的诸多外貌特征。她的头发浓密、厚实,皮肤略带古铜色,浓眉大眼,睫毛又长又弯,脸上总是带着浅浅的笑意。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张泽花看起来稍微有些驼背。
在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刚刚入学十几天的张泽花枕头下压着一本《悲惨世界》,这是她用每天仅有的5毛钱饭钱积攒下来买的。她在谈起《悲惨世界》时,那种神情,不像是13岁孩子的表情,她的目光里透露出一丝成熟和深沉。
在一般人眼里,13岁的孩子应该在读《长袜子皮皮》和《木偶奇遇记》,可冉阿让的“悲惨”经历,已经引起了张泽花的内心共鸣。
在驴友的帮助下,已是初中生的张泽花有了几件像样的衣服,不用再与妈妈倒替着穿衣服了。她指着身上的每件衣服说,这条牛仔裤是“叔叔”送的,鞋子是“大娘”送的,上衣也是别人买的。她还没忘了袜子,袜子也是“叔叔”送的———张泽花管帮助过她的驴友一律叫“叔叔”、“大娘”、“阿姨”。她说,没人告诉她真实姓名。
就算是为张泽花上学出了最大力气的驴友,她也只知道人家的网名———“随身听”,对于其真实姓名、职业、单位都是一无所知。
张泽花记得第一位到她家的是驴友“夏日荷塘”,她后来与“夏日荷塘”关系很亲密,叫对方“娘娘”(在济南方言里,“娘娘”是伯母的意思)。
张泽花说她当时刚上三年级,几位徒步爬山的驴友到了石匣村。“夏日荷塘”到她家里去灌水喝,被家里吃的黑乎乎的杂面饼子给惊呆了。
“娘娘问,这是家里人吃的吗?我妈妈说是。他们看我们家这么穷,就给我们留下了几件衣服。后来就经常有叔叔、阿姨来给我们送食物和用品,家里的油、米、面都是别人送的。”
“夏日荷塘”是一位退休医生。据她回忆,2007年5月,她与“北园登山人”穿过子房洞,到了石匣村。发现一户人家家徒四壁,仍住在土坯房子里,里面黑乎乎的,有点儿家具也是又旧又破。“穷得让人心生恐惧。”这是张泽花贫穷的家给“夏日荷塘”的第一印象。
“当时张泽花的父亲由于被车撞还躺在床上,又苍老又窝囊,她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忙里忙外。张泽花干瘦,有些营养不良,再加上乱糟糟的短发和不合身的衣服,看起来很没精神。”
由于张泽花的父亲需要治疗费,张泽花家里债台高筑,能借钱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一个遍,导致整个家庭长久拿不出一分钱来添置新物品。
张泽花现在还记得“夏日荷塘”第一次留给他们衬衣时的场景。衬衣是男士的,张泽花的妈妈高兴地套在爸爸身上,张泽花则跟妈妈轮流试戴一条漂亮的围巾。“夏日荷塘”说,“看到他们那么高兴,我当时觉得很心酸。”
回到城里后,“夏日荷塘”通过网络发帖让更多人了解张泽花家的情况。2007年11月份,第一次集体捐助就有160多个济南驴友参加。
张泽花也明显感觉到来家里送东西、送钱的人川流不息起来。“家里开始有花生油、挂面、肉、鱼、牛奶、水果、糖果等吃的食物,他们每次来就像过年,我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张泽花说,由于家里的房子太小,又没有足够的板凳,每次驴友来集体捐赠,大家都站在院子里,带来的东西就摆在地上。她和妈妈、弟弟高兴地试穿大家带来的衣服。
每当这个时候,张泽花都会问这些叔叔、阿姨们的真实姓名,但是每次都会遭到拒绝。“大家都说,不用问,你好好学习就行。有阿姨还吓唬我说,你再问得这么详细,我以后就不来你家了。”张泽花说,虽然不知道真实姓名,但是仍在心里默默地记挂他们。
由于长身体,张泽花一次吃一大碗米饭。“夏日荷塘”说,张泽花的妈妈偷偷跟她抱怨,“这孩子怎么吃得这么多!”言语里有很多无奈。
面对这样的贫穷,“夏日荷塘”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抽空带着肉馅子和菜去石匣村,让张泽花全家吃上一顿水饺。
在张泽花的记忆中,最好吃的水饺是“夏日荷塘”到家里去时包的饺子。张泽花说有三斤肉馅子,放了很少的南瓜,饺子里头全是肉。“从没有吃过这么多肉的水饺,之前馒头也不敢吃饱,我爸爸妈妈都舍不得吃馒头,他们吃全麦和玉米面掺合起来的杂面饼子,只有在粮食充足时才会让我带馒头上学。”
由于家里没有钱,也没有可以带的咸菜,她的中午饭就是啃干馒头。有的时候,家里连白面馒头都没有了,张泽花的妈妈就给她5毛钱,让她中午饭自己买着吃。
“夏日荷塘”很心疼地说,5毛钱能买什么吃啊?有的时候张泽花还要留下钱来买书,可张泽花说,“这有什么啊,我吃干馒头又不丢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网友“随身听”把救助哈尼族女人的事情接过来,在自己的“山东驴友联盟”网站上发帖子号召大家一起去石匣村。
“夏日荷塘”说,驴友曾凑钱帮张泽花家还了3000元外债,还帮着他们买了小羊羔,但是,由于张泽花家里实在太穷,有的驴友认为这是一个无底洞,就慢慢地退出了,而更多的人坚持下来了。目前,集体捐助不下20次,最多的时候达百余人,也有许多驴友单个去送钱送物。
对于张泽花来说,最艰难的日子是在2008年。张泽花病倒了,起先是耳朵有些失聪,后来开始休克。张泽花还记得那种令她窒息的感觉,她说,“我看着书,就觉得呼吸不畅通,心里憋得慌,后来就慢慢地没感觉了。”医生说,张泽花的心理压力太大,再者就是严重营养不良。
那时,张泽花正上五年级,上学的日子不好过。由于小学在山下的东坡村,张泽花要比别的孩子早起近一个小时,徒步穿过山路到七八里远的地方上学。每天徒步走15里地,再加上有时吃不饱,她曾经在学校里晕倒过。
面对以前承受的这些苦难,
张泽花已经能平静地面对,而“夏日荷塘”说,他们之所以选择救助张泽花一家,就是因为她的坚强毅力和酷爱读书的好品质。
8月29日,在众多驴友的帮助下,张泽花与妈妈和弟弟,走7里山路到东坡村坐67路公交车,经过近30站车程到达八一立交桥,在此等候的驴友“隋哥”把他们接到她就读的济南三十四中学。以前从没离开过家的张泽花,就这样开始了寄宿生的生活,她说,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到大城市读初中。
在“隋哥”等驴友的协调下,学校给张泽花一定的资助,减免了一些费用。张泽花说,她来上学几乎什么都没带,吃、穿、住都是驴友和学校资助的。而且,“隋哥”等驴友们还将爱心人士捐助的6000元钱存入一个固定账户,只要张泽花努力读书,他们会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得知这个哈尼族女孩的情况后,也将每年给张泽花800元助学金。
9月5日,已经成为初中生的张泽花受邀参加了一位驴友的婚礼。
一次意外相遇,改变了张泽花原本的路,如果没有意外,这个哈尼族女孩将会沿着一条新路走下去,直到实现“当一名英语老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