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被“绑定”的亲人
所属分类:救助帮扶
    再难再苦 最受罪的是她

  在郓城福利康复医院里,总能回荡着飞飞的歌声和笑声,这是38岁母亲侯淑平唯一的慰藉。
  10年前飞飞出生,让侯淑平崩溃的是,在医院里躺了两个月的孩子不仅持续发高烧,躺在床上的她腿从没蹬过,病因却一直没找到。经过一项项排查,1岁时飞飞被诊断为脊椎萎缩,胸部以下全部没有知觉。侯淑平说,3岁前,飞飞健康的日子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医院一得知我们是菏泽来的农民家庭,就说你这孩子不好治了,甚至直接告诉我孩子活不到几岁。”“再难再苦,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死在家里。”凭着这股信念,侯淑平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在济南的房子,带着飞飞开启了四处求医路。10年来,丈夫在外打工,侯淑平负责照顾飞飞。随着飞飞年龄越来越大,她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睡觉、上厕所、洗澡……飞飞的身边总是离不开人,到哪儿都得有人抱着。看着人家高高兴兴领着孩子玩,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只能坐在轮椅上,侯淑平心里总有块石头压着,出门看到别人家差不多岁数的孩子,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一次,侯淑平一个抱不稳,娘俩都摔倒在地,她痛哭了许久。“我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多少回这个想法就在脑子里转,滋味很难受,就想着谁能帮帮我,感觉已经走投无路。”侯淑平说,“她是我的孩子,最受罪的是她。”说到伤心处,侯淑平掩面流泪。“妈妈,你别难过,没事,我自己能照顾自己”,每到此时,懂事的飞飞总是想着法安慰她,撒个娇、唱首歌。“父母活着都是为了孩子。”如今,侯淑平带着飞飞在郓城福利康复医院里康复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就希望她能学点文化,等医疗水平提高,哪怕在轮椅上能做到自理,我也就放点心了。”

记者手记
  简单的愿望

 
  离开郓城阳光特殊教育学校的时候,院墙外绿油油的麦苗,一下子扑入眼帘。阳光下,风吹麦浪,勃勃生机。高耸的院墙内外,俨然两个世界。
  记者走访的郓城福利康复医院及阳光特殊教育学校里,共有90余名智力残疾儿童。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成了这里每一个小家庭的核心任务,父母亲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除了承受日复一日几乎看不到希望的训练外,更多的是来自心里的压力。这些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母亲们,背负起无法言语的压力,甚至陷入深深地自责中。
  今年初,在郓城福利康复医院康复的一位智力残疾儿童就永远失去了母亲,提及此事背后令人震惊的原因,郓城福利康复医院院长周宏心痛无比。“周边的人一致指责是母亲生下了病儿,长期下来,这位母亲也觉得是自己的错,一次冲突过后,她选择了永远的离开。”
  在和这些母亲的交谈中,“我在家的时候都不出门”“我不和外界交流”“不想和别人聊起自己的孩子”类似的语言频频出现。即便是善意的问候,也能被她们咂摸出不一样的滋味,她们渴望让孩子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却又害怕弱小的他们受到更多的伤害。大多数时候,她保持沉默,一般不会主动去跟人说起孩子的情况。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或许是无心的一句话,对于这些十月怀胎的母亲来说,都能造成一道伤痕,难熬、恐惧、焦躁、绝望,多种情绪的积压却又无处发泄。
  因而聚集着多个智力残疾儿童的这里,对她们来说也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我们不用躲起来生活,也可以和正常孩子家长一样,聊起彼此的孩子。”这些绝望的母亲聚在一起抱团“取暖”着。“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了,他们还能好好生活在世界上,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父母亲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