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救助帮扶
http://www.readmeok.com//2014-10/8_33074
山东商报
得知10公里外还有一个四胞胎家庭,刘桂芹主动“结亲”
刘桂芹(左后)与李洪会(右后)两位母亲,因为同样生了四胞胎走到了一起 刘桂芹的手机通讯录里面,存有一个名为“四胞胎”的电话号码,这个号码的主人,是10公里外另一位四胞胎男孩的母亲——李洪会。而在李洪会的手机通讯录里,刘桂芹的号码上面只有一个字——“姐”。一个41岁,一个29岁;一个四个娃已满5岁,一个四个孩子刚刚2岁;一个家住临沂城郊,一个蜗居城外村中。两个未曾谋面的女人,因为相同的四胞胎经历,成了姐妹。主动找到李洪会的是刘桂芹,虽然自家也不宽裕,但她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帮妹妹一把”。 文/记者 梁赓 图/记者 刘畅
【结亲】四胞胎的喜和忧 让她主动“结亲”
初见,李洪会有点腼腆,叫了一声“姐”。刘桂芹应了一声,笑了。
9月25日下午两点钟,刘桂芹来到李洪会家中时,后者家中老二正光着腚跑来跑去,刘桂芹皱了眉,语气充满责备,“你咋不管呢?”
李洪会诉苦:“刚才其他几个也光着,他就学着不穿裤子,没来得及穿呢。”
刘桂芹来李洪会家的次数,掰着手指便能数清楚,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交谈中那种姐妹间的熟稔。因为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她们两人的交往,几乎全靠手机完成。
家中有孩子不用的衣服、玩具,刘桂芹就会一个电话打过去:“妹妹,你去我大姑那儿拿东西吧。”
两人生命的交集有些偶然。
2012年8月下旬的一天,刘桂芹在街上摆摊卖衣服,邻摊位的人突然说:“我们村也有人生了四胞胎男孩。”刘桂芹一打听,那位四胞胎家就在约10公里外的芝麻墩镇前杨家墩村。刘桂芹的大姑恰在此村,她便让大姑问清楚了对方的情况,并决定去看看。
当年8月24日,也就是李洪会孩子满月的时候,刘桂芹在姑姑的牵线搭桥下,出现在了李洪会的家中。李洪会有点腼腆,叫了一声“姐”。刘桂芹应了一声,笑了。她专门给李洪会的孩子,每人带来了两套新衣服——她已经准备好了,“帮妹妹一把”。
刘桂芹文化程度不高,存别人的手机号码都非常简单又容易辨识,她将李洪会存为了“四胞胎”。李洪会也没怎么上过学,直接一个“姐”字就把刘桂芹记在手机中。
【共鸣】染发,只为了遮住 数不尽的白头发
她染了黄发,她就染了红发,两个女人理由一致,“不染发,咋能遮住白头发?”
刘桂芹高个儿,方脸,马尾,大眼睛里闪烁着精明,染了一头黄头发;李洪会矮个儿,圆脸,短发,笑起来有点腼腆,染了一头红头发。
两人一人坐在一把小凳子上,听到记者询问她们染发的时候,刘桂芹用手扒拉开头发示意,“你看,里面都是白头发”。李洪会也学着刘桂芹的样子,展示自己的白发,“不染发,怎么遮得住呢?”
然后就是短暂的沉默。自从四胞胎男孩降临,两个女人的生活便发生巨变,这其中的喜怒哀乐,“其他人都难以理解”。
有了四胞胎后,刘桂芹的闺蜜们渐渐“失联”。“每天六点就要起床照顾孩子,然后出去挣钱,哪有时间干别的?”刘桂芹对本报记者说,“这两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给我打过电话。”李洪会也已经一年没进过城了,也很少去同村、邻村的朋友家串门,生活区域缩小至自己家门口的方寸之间,“带着四个孩子,去谁家都不方便。”“她是知道俺心里是什么味儿的人。”李洪会眼眶有点湿润,看了刘桂芹一眼,两人又一阵沉默。
因为本报记者的到来,两位母亲才有了这次见面的机会,俩人聊天的话题离不开孩子——“我家老三总是调皮,咬人”,“都一样,几个孩子凑一块时间长了,就打,急了就咬人”,“这得打,要不不管用……”
平日都被孩子拴住,通电话的时间其实也很少,但是两个女人在并不紧密的接触中,产生了共鸣,彼此温暖。
刘桂芹有东西要接济妹妹,就打个电话,三言两语交代清楚;李洪会孩子长病不知所措时,也会不假思索地拨通姐姐的电话,问个仔细。
【愿景】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别像自己一样没文化
刘桂芹认为,自己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有责任帮助李洪会。
刘桂芹1973年生人,李洪会1985年出生,她是姐姐,有更多社会经验;刘桂芹住在城郊,李洪会住在村子里,她家条件相对好一些;刘桂芹的四胞胎出生没有进保温箱,李洪会的孩子早产,而且现在还小,刘桂芹的经验可以帮助她;更重要的,刘桂芹很珍惜双方的这种缘分。
今年9月25日,刘桂芹带着四个孩子来到李洪会家探望,四个5岁的男孩,见到另外四个2岁的弟弟,八个孩子在不大的院子中玩耍,热闹地像个幼儿园。“你孩子都这么大了,别喝奶粉了。”刘桂芹则在一旁“教育”李洪会,“我家孩子6个多月就不让喝了。”一会儿,刘桂芹语气又平和下来,“你孩子还小,就是容易长病,再大一点就会好很多。”
李洪会家客厅墙壁上挂着四个孩子一周岁时拍的合影——四个孩子统一穿着的鹅黄色衣服,正是刘桂芹送的。李洪会家中的一些衣服和玩具,都是刘桂芹送来的。
丈夫在外干建筑工地的每月2000多元收入,是李洪会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家的状况比刘桂芹家更捉襟见肘。
对于未来的愿景,李洪会说,自己能给孩子的太少,只是希望孩子别像自己一样没文化,“我就希望孩子能健康,然后能(受到)好一点的教育,能有出息,别像我一样。”“我希望能多挣点钱,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条件,孩子的愿望,都能尽量满足。”在这一点上,刘桂芹的想法与李洪会一致,“想让孩子受教育多点,别像咱一样,将来能上学就上,不能上,就让孩子去当兵。”
未来,两家的孩子是否会像这两位母亲一样,继续交往下去?
对此,刘桂芹和李洪会的观点继续保持一致:“我们要一直走下去。”
山东商报
得知10公里外还有一个四胞胎家庭,刘桂芹主动“结亲”
刘桂芹(左后)与李洪会(右后)两位母亲,因为同样生了四胞胎走到了一起 刘桂芹的手机通讯录里面,存有一个名为“四胞胎”的电话号码,这个号码的主人,是10公里外另一位四胞胎男孩的母亲——李洪会。而在李洪会的手机通讯录里,刘桂芹的号码上面只有一个字——“姐”。一个41岁,一个29岁;一个四个娃已满5岁,一个四个孩子刚刚2岁;一个家住临沂城郊,一个蜗居城外村中。两个未曾谋面的女人,因为相同的四胞胎经历,成了姐妹。主动找到李洪会的是刘桂芹,虽然自家也不宽裕,但她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帮妹妹一把”。 文/记者 梁赓 图/记者 刘畅
【结亲】四胞胎的喜和忧 让她主动“结亲”
初见,李洪会有点腼腆,叫了一声“姐”。刘桂芹应了一声,笑了。
9月25日下午两点钟,刘桂芹来到李洪会家中时,后者家中老二正光着腚跑来跑去,刘桂芹皱了眉,语气充满责备,“你咋不管呢?”
李洪会诉苦:“刚才其他几个也光着,他就学着不穿裤子,没来得及穿呢。”
刘桂芹来李洪会家的次数,掰着手指便能数清楚,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交谈中那种姐妹间的熟稔。因为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她们两人的交往,几乎全靠手机完成。
家中有孩子不用的衣服、玩具,刘桂芹就会一个电话打过去:“妹妹,你去我大姑那儿拿东西吧。”
两人生命的交集有些偶然。
2012年8月下旬的一天,刘桂芹在街上摆摊卖衣服,邻摊位的人突然说:“我们村也有人生了四胞胎男孩。”刘桂芹一打听,那位四胞胎家就在约10公里外的芝麻墩镇前杨家墩村。刘桂芹的大姑恰在此村,她便让大姑问清楚了对方的情况,并决定去看看。
当年8月24日,也就是李洪会孩子满月的时候,刘桂芹在姑姑的牵线搭桥下,出现在了李洪会的家中。李洪会有点腼腆,叫了一声“姐”。刘桂芹应了一声,笑了。她专门给李洪会的孩子,每人带来了两套新衣服——她已经准备好了,“帮妹妹一把”。
刘桂芹文化程度不高,存别人的手机号码都非常简单又容易辨识,她将李洪会存为了“四胞胎”。李洪会也没怎么上过学,直接一个“姐”字就把刘桂芹记在手机中。
【共鸣】染发,只为了遮住 数不尽的白头发
她染了黄发,她就染了红发,两个女人理由一致,“不染发,咋能遮住白头发?”
刘桂芹高个儿,方脸,马尾,大眼睛里闪烁着精明,染了一头黄头发;李洪会矮个儿,圆脸,短发,笑起来有点腼腆,染了一头红头发。
两人一人坐在一把小凳子上,听到记者询问她们染发的时候,刘桂芹用手扒拉开头发示意,“你看,里面都是白头发”。李洪会也学着刘桂芹的样子,展示自己的白发,“不染发,怎么遮得住呢?”
然后就是短暂的沉默。自从四胞胎男孩降临,两个女人的生活便发生巨变,这其中的喜怒哀乐,“其他人都难以理解”。
有了四胞胎后,刘桂芹的闺蜜们渐渐“失联”。“每天六点就要起床照顾孩子,然后出去挣钱,哪有时间干别的?”刘桂芹对本报记者说,“这两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给我打过电话。”李洪会也已经一年没进过城了,也很少去同村、邻村的朋友家串门,生活区域缩小至自己家门口的方寸之间,“带着四个孩子,去谁家都不方便。”“她是知道俺心里是什么味儿的人。”李洪会眼眶有点湿润,看了刘桂芹一眼,两人又一阵沉默。
因为本报记者的到来,两位母亲才有了这次见面的机会,俩人聊天的话题离不开孩子——“我家老三总是调皮,咬人”,“都一样,几个孩子凑一块时间长了,就打,急了就咬人”,“这得打,要不不管用……”
平日都被孩子拴住,通电话的时间其实也很少,但是两个女人在并不紧密的接触中,产生了共鸣,彼此温暖。
刘桂芹有东西要接济妹妹,就打个电话,三言两语交代清楚;李洪会孩子长病不知所措时,也会不假思索地拨通姐姐的电话,问个仔细。
【愿景】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别像自己一样没文化
刘桂芹认为,自己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有责任帮助李洪会。
刘桂芹1973年生人,李洪会1985年出生,她是姐姐,有更多社会经验;刘桂芹住在城郊,李洪会住在村子里,她家条件相对好一些;刘桂芹的四胞胎出生没有进保温箱,李洪会的孩子早产,而且现在还小,刘桂芹的经验可以帮助她;更重要的,刘桂芹很珍惜双方的这种缘分。
今年9月25日,刘桂芹带着四个孩子来到李洪会家探望,四个5岁的男孩,见到另外四个2岁的弟弟,八个孩子在不大的院子中玩耍,热闹地像个幼儿园。“你孩子都这么大了,别喝奶粉了。”刘桂芹则在一旁“教育”李洪会,“我家孩子6个多月就不让喝了。”一会儿,刘桂芹语气又平和下来,“你孩子还小,就是容易长病,再大一点就会好很多。”
李洪会家客厅墙壁上挂着四个孩子一周岁时拍的合影——四个孩子统一穿着的鹅黄色衣服,正是刘桂芹送的。李洪会家中的一些衣服和玩具,都是刘桂芹送来的。
丈夫在外干建筑工地的每月2000多元收入,是李洪会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家的状况比刘桂芹家更捉襟见肘。
对于未来的愿景,李洪会说,自己能给孩子的太少,只是希望孩子别像自己一样没文化,“我就希望孩子能健康,然后能(受到)好一点的教育,能有出息,别像我一样。”“我希望能多挣点钱,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条件,孩子的愿望,都能尽量满足。”在这一点上,刘桂芹的想法与李洪会一致,“想让孩子受教育多点,别像咱一样,将来能上学就上,不能上,就让孩子去当兵。”
未来,两家的孩子是否会像这两位母亲一样,继续交往下去?
对此,刘桂芹和李洪会的观点继续保持一致:“我们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