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济南的文化与历史
转载自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212/t20121209_7774887.htm
▲为了看船,尹玉明夫妇仍然住在河滩上的简易棚里。见习记者 鲁强 摄
◤过河的绳索已经撤去,渡船就这样靠在岸边。 见习记者 鲁强 摄
▲7月时,陈秀兰拉渡船过河。 记者 郭建政 摄
▲夫妻俩常从河中捡木头,晒干后当柴火烧。记者 郭建政 摄
▲7月17日,陈秀兰迎来当天第一桩生意。 记者 郭建政 摄
▲尹玉明夫妇。 见习记者 鲁强 摄
早上不到六点,坝子村小清河岸边的摆渡人尹玉明、陈秀兰就起床了,借着初升的朝阳,洗刷完毕,来到河岸边解开缆绳跳上渡船,开始将等待过河的人们拉过河去。
这是三个月前,尹玉明夫妇每天工作开始时的情形。
尹玉明夫妇在小清河上摆渡为生25年,或许是济南小清河上最后的摆渡人了。随着小清河的改造发展,他们3个月前已经“退休”了。现在他们还住在河边,看守着已经派不上用场的渡船。
□见习记者 鲁强
[b]“逢集的时候,坐我船的人多,就能多挣些钱”[/b]
尹玉明夫妇的码头在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坝子村东头,沿着村东的一条硬化路走到头,就到了小清河大坝,老两口就在坝内的河滩上住。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小清河上的摆渡是由当地生产队负责的,80年代开始承包给个人,尹玉明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了小清河上的摆渡人生。“从40岁开始拉船,中间有7年没干,到现在已经整整25年了。”尹玉明扳着手指数着。
尹玉明今年72岁,老伴陈秀兰70岁。
“渡一个人才三分两分,自行车也就才五分。”尹玉明说,到“退休”之前,摆渡的价格是一个人五毛钱,“不敢多要,不然人不从这里过啊。”
尹玉明的渡口上游有一座大桥,不少人都从那里过河,这让老两口少了很多生意。坝子村85岁的张大爷说:“我轻易不坐船过河,那得拿钱。过河都是从西边的大桥走。”
不过,对于渡口附近的村民而言,摆渡过河比走大桥近得多——从大桥过河得绕3里多路,走上20多分钟,摆渡过河只需要1分钟。而在小清河北居住的济钢职工,从尹玉明的渡口过河后直接向南就能到工厂,不用绕远。村里的李大姐是渡船的常客,“逢集的时候,摆渡过河再走几步路就能直接到集市了。要是走大桥可就远了,绕了一个囫囵圈。”
靠着这份工作,尹玉明夫妇养家糊口。附近村的村民、早上去济钢上班的工人、过河赶集走亲戚的,“人多的时候每天能挣十几块,少的时候一个都没有,一年到头下来能挣三千块钱左右。还有就是逢集的时候,坐我船的人多,就能多挣些钱。”陈秀兰说。
[b]“人来了,我可得拉他们过去啊”[/b]
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如今过河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尹玉明夫妇摆渡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少。
因为每年还得上交给村里1000块钱的承包费,为了省钱,他们经常从河中捡木头,晒干后当柴火烧,“有些好的木头,我就卖钱。”陈秀兰说,他们还从河里打捞废旧塑料、饮料瓶积攒后卖钱。
河边滩地上的简易木棚也是用捡来的木料搭建的,老两口自己动手,没让儿子帮忙,他俩一年到头就住在这里。小屋非常简陋,又矮,人在屋里甚至直不起腰来,墙壁就是一些非常薄的三合板,在黑暗的小屋里可以看见三合板的透光。
由于小屋就在河滩上,涨水的时候经常会被水淹到。但是老两口不敢把屋子建得太远,因为再远就听不到河里涨水了。“涨水的时候,得把船拉上来,下水的时候,得一点点把船放下去。”夏天下大雨涨水的时候,老两口经常一宿都不敢睡。
摆渡的25年里,尹玉明每天不到6点就得起床,因为村里有济钢的职工要从这里过河上班,到晚上7点多才能收工。一年到头天天如此,只有过年那一天,夫妻俩才能歇息一天。“年三十收工回家过年。在家里住一天,年初二有人走亲戚,我就得开始拉船了。”尹玉明说。
老两口的三个儿子见父母这么辛苦,都劝老人在家歇着,不要再拉船了。但尹玉明说:“走大桥太远了,十里八乡就这里一个码头,渡口还用着,附近村子、遥墙的都从这里过,人来了,我可得拉他们过去啊。”老两口也不愿意闲下来麻烦儿子,“儿子家里也都挺累的,小孩子花钱都不少,也不愿意拖累他们。”陈秀兰为几个儿子这样考虑。
[b]一万块钱的渡船,将来只能卖废铁[/b]
“已经三个月没拉船了。”天气有些寒冷,尹玉明的鼻头被冻得有些发红,他也感冒了,咳嗽了几声,指着被三根麻绳系在岸边的渡船继续说,“三个月了,一直停在那里,区里交通运输局的人来说不让我干了。”
其实在得知小清河要改造的消息后,尹玉明就明白,也许自己“退休”的日子不远了。
望着30来米外的对岸码头,尹玉明说,原先他就是在两个码头、河中间立几根木桩,安上滑轮、绳子,一根绳子固定渡船,一根绳子受力拉船。
摆渡船是尹玉明自己制作的,他买了一个油罐,用电焊切开,然后在上边焊上横梁,底下有支柱,再铺上木板就成了一艘简易的渡船。“以前是用木船,烂了以后,我就自己花了1万多块钱做了这条船。”
随着主人的退休,渡船也没了用武之处。“等过些日子,就拖上岸,当废铁卖掉。一万多置办的,卖废铁还不知道能卖多少钱。”尹玉明有些感慨。
虽然已经“退休”三个月了,但仍不时有人来此过河。快到中午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来到渡口,想让尹玉明将他送到对岸去,老尹解释说拉船的木桩、绳子都撤了,没法过去了。年轻人嘟哝着:“从滩头桥上走可就远了。”
[b]特写[/b]
[b] “退休”后的生活平淡清闲 闲不住的老人又在河滩上开荒种地[/b]
因为渡船还没有拖上岸,尹玉明夫妇没有回村里住,仍然住在河滩上的简易棚里看守渡船。
老两口的三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孙子孙女要么工作要么上学,都没法常来看他们。
不用每天起早贪黑拉船渡人,生活一下清闲平淡起来。
“现在不拉船了,就在河滩上种点地。”尹玉明在屋前河滩上种了几分地的小麦,还开了一畦菜地。虽然打不了多少粮食,但他就是闲不住。
老两口还在屋前养了几只鸡,鸡栏就放在小屋前面,另外养了几条狗看家,每天必要的工作就是喂喂鸡和狗。
7日的天气很冷,上午老两口在小屋里没有出来。老尹坐在小屋里间看电视,电视还是黑白的,陈秀兰靠在外间的炉子旁,随着电视剧剧情的进展,两人时不时会聊几句。老尹感冒还没好,一直在咳嗽,他身前的矮桌上放着好几个药瓶。门上挂了一席帘子,薄薄的布帘挡不住屋外的冷风。小屋没有窗户,门上的帘子放下来后,屋里一片黑暗,因为只是看电视,两个人也都不在意。
尹玉明看电视很入迷,老伴有时和他说话他也不搭理,叫了他好几声,他才回应了一下。电视剧放完后,老尹起身跟老伴说:“我去小儿子家里,看看他们给我弄好了没。”出了小屋,陈秀兰喊住他:“把你的口罩戴上。”老尹挥了挥手,骑着车子朝村子行去。
陈秀兰在屋外转了一圈,看了看几只鸡,才又回到屋里,坐在外间火炉旁,将水壶提下去,烤了烤手。她的左脸上贴了一块膏药,“受了凉,有点不舒服。贴了好几天了。”盯着炉火,似在发呆,又似在发愁。坐了一会儿,陈秀兰起身看了看外边的太阳,又回到里屋,拉开灯看时间,该做午饭了。她将炉门提起来,重新放下水壶烧水,“就在炉子上做饭,两个人的饭,一壶水还喝不了。”
水还没开,尹玉明就回来了,前车筐中放着一口锅,锅里是一些剩菜剩饭,他端下来给老伴让她去喂狗。两位老人独自住在这里,晚上就靠着几只狗帮他们看家护船,“这几只狗还真有用,来了人也叫,来了狗也叫。”陈秀兰笑着说。
尹玉明手里还有一个塑料袋,是从村卫生室里拿的药,“我又拿了点药,感冒好几天了,一直咳嗽。”
[b]相关链接 小清河的义务摆渡人[/b]
在小清河淄博博兴段,也有一对摆渡的老夫妇,他们义务为过路的人摆渡了十余年。
郝大爷今年71岁。他们摆渡的工具很简单:一条船、两条绳子、两个木桩。船是村里出钱购置的,渡船就像是一个扁的铁皮罐头盒,四周全是铁皮焊制的。只要有人过河,喊一声,郝大爷就会用这艘铁皮船把人送过去。
记者站在船板上,大爷用两只手很有规律地拽着铁绳,也就几分钟左右,郝大爷就把这支庞大的铁船给拉到了河对岸。在返回的时候,记者也亲自体验了一下,感觉很吃力。“不是很沉,要均匀地用力,有技巧的。”郝大爷说,“我干的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要是忙的时候,一天能来回一百多趟呢。”
“我来之前,我们村原来安排了两个人,结果一个身体不好,另一个脾气不好,就都不做了。当时我就想试试,孩子们还不同意,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三年。”郝大爷把船拴好后说。
据郝大爷介绍,在小清河的对岸,是柳桥镇柳桥村的两千多亩地,过河的大部分是村里的村民去干农活,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也有不少孩子和城里的人过来玩儿,每次渡河都是免费的。“他们一来我就高兴,很多孩子没有坐过船,我就让他们体验一下。”
▲为了看船,尹玉明夫妇仍然住在河滩上的简易棚里。见习记者 鲁强 摄
◤过河的绳索已经撤去,渡船就这样靠在岸边。 见习记者 鲁强 摄
▲7月时,陈秀兰拉渡船过河。 记者 郭建政 摄
▲夫妻俩常从河中捡木头,晒干后当柴火烧。记者 郭建政 摄
▲7月17日,陈秀兰迎来当天第一桩生意。 记者 郭建政 摄
▲尹玉明夫妇。 见习记者 鲁强 摄
早上不到六点,坝子村小清河岸边的摆渡人尹玉明、陈秀兰就起床了,借着初升的朝阳,洗刷完毕,来到河岸边解开缆绳跳上渡船,开始将等待过河的人们拉过河去。
这是三个月前,尹玉明夫妇每天工作开始时的情形。
尹玉明夫妇在小清河上摆渡为生25年,或许是济南小清河上最后的摆渡人了。随着小清河的改造发展,他们3个月前已经“退休”了。现在他们还住在河边,看守着已经派不上用场的渡船。
□见习记者 鲁强
[b]“逢集的时候,坐我船的人多,就能多挣些钱”[/b]
尹玉明夫妇的码头在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坝子村东头,沿着村东的一条硬化路走到头,就到了小清河大坝,老两口就在坝内的河滩上住。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小清河上的摆渡是由当地生产队负责的,80年代开始承包给个人,尹玉明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了小清河上的摆渡人生。“从40岁开始拉船,中间有7年没干,到现在已经整整25年了。”尹玉明扳着手指数着。
尹玉明今年72岁,老伴陈秀兰70岁。
“渡一个人才三分两分,自行车也就才五分。”尹玉明说,到“退休”之前,摆渡的价格是一个人五毛钱,“不敢多要,不然人不从这里过啊。”
尹玉明的渡口上游有一座大桥,不少人都从那里过河,这让老两口少了很多生意。坝子村85岁的张大爷说:“我轻易不坐船过河,那得拿钱。过河都是从西边的大桥走。”
不过,对于渡口附近的村民而言,摆渡过河比走大桥近得多——从大桥过河得绕3里多路,走上20多分钟,摆渡过河只需要1分钟。而在小清河北居住的济钢职工,从尹玉明的渡口过河后直接向南就能到工厂,不用绕远。村里的李大姐是渡船的常客,“逢集的时候,摆渡过河再走几步路就能直接到集市了。要是走大桥可就远了,绕了一个囫囵圈。”
靠着这份工作,尹玉明夫妇养家糊口。附近村的村民、早上去济钢上班的工人、过河赶集走亲戚的,“人多的时候每天能挣十几块,少的时候一个都没有,一年到头下来能挣三千块钱左右。还有就是逢集的时候,坐我船的人多,就能多挣些钱。”陈秀兰说。
[b]“人来了,我可得拉他们过去啊”[/b]
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如今过河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尹玉明夫妇摆渡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少。
因为每年还得上交给村里1000块钱的承包费,为了省钱,他们经常从河中捡木头,晒干后当柴火烧,“有些好的木头,我就卖钱。”陈秀兰说,他们还从河里打捞废旧塑料、饮料瓶积攒后卖钱。
河边滩地上的简易木棚也是用捡来的木料搭建的,老两口自己动手,没让儿子帮忙,他俩一年到头就住在这里。小屋非常简陋,又矮,人在屋里甚至直不起腰来,墙壁就是一些非常薄的三合板,在黑暗的小屋里可以看见三合板的透光。
由于小屋就在河滩上,涨水的时候经常会被水淹到。但是老两口不敢把屋子建得太远,因为再远就听不到河里涨水了。“涨水的时候,得把船拉上来,下水的时候,得一点点把船放下去。”夏天下大雨涨水的时候,老两口经常一宿都不敢睡。
摆渡的25年里,尹玉明每天不到6点就得起床,因为村里有济钢的职工要从这里过河上班,到晚上7点多才能收工。一年到头天天如此,只有过年那一天,夫妻俩才能歇息一天。“年三十收工回家过年。在家里住一天,年初二有人走亲戚,我就得开始拉船了。”尹玉明说。
老两口的三个儿子见父母这么辛苦,都劝老人在家歇着,不要再拉船了。但尹玉明说:“走大桥太远了,十里八乡就这里一个码头,渡口还用着,附近村子、遥墙的都从这里过,人来了,我可得拉他们过去啊。”老两口也不愿意闲下来麻烦儿子,“儿子家里也都挺累的,小孩子花钱都不少,也不愿意拖累他们。”陈秀兰为几个儿子这样考虑。
[b]一万块钱的渡船,将来只能卖废铁[/b]
“已经三个月没拉船了。”天气有些寒冷,尹玉明的鼻头被冻得有些发红,他也感冒了,咳嗽了几声,指着被三根麻绳系在岸边的渡船继续说,“三个月了,一直停在那里,区里交通运输局的人来说不让我干了。”
其实在得知小清河要改造的消息后,尹玉明就明白,也许自己“退休”的日子不远了。
望着30来米外的对岸码头,尹玉明说,原先他就是在两个码头、河中间立几根木桩,安上滑轮、绳子,一根绳子固定渡船,一根绳子受力拉船。
摆渡船是尹玉明自己制作的,他买了一个油罐,用电焊切开,然后在上边焊上横梁,底下有支柱,再铺上木板就成了一艘简易的渡船。“以前是用木船,烂了以后,我就自己花了1万多块钱做了这条船。”
随着主人的退休,渡船也没了用武之处。“等过些日子,就拖上岸,当废铁卖掉。一万多置办的,卖废铁还不知道能卖多少钱。”尹玉明有些感慨。
虽然已经“退休”三个月了,但仍不时有人来此过河。快到中午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来到渡口,想让尹玉明将他送到对岸去,老尹解释说拉船的木桩、绳子都撤了,没法过去了。年轻人嘟哝着:“从滩头桥上走可就远了。”
[b]特写[/b]
[b] “退休”后的生活平淡清闲 闲不住的老人又在河滩上开荒种地[/b]
因为渡船还没有拖上岸,尹玉明夫妇没有回村里住,仍然住在河滩上的简易棚里看守渡船。
老两口的三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孙子孙女要么工作要么上学,都没法常来看他们。
不用每天起早贪黑拉船渡人,生活一下清闲平淡起来。
“现在不拉船了,就在河滩上种点地。”尹玉明在屋前河滩上种了几分地的小麦,还开了一畦菜地。虽然打不了多少粮食,但他就是闲不住。
老两口还在屋前养了几只鸡,鸡栏就放在小屋前面,另外养了几条狗看家,每天必要的工作就是喂喂鸡和狗。
7日的天气很冷,上午老两口在小屋里没有出来。老尹坐在小屋里间看电视,电视还是黑白的,陈秀兰靠在外间的炉子旁,随着电视剧剧情的进展,两人时不时会聊几句。老尹感冒还没好,一直在咳嗽,他身前的矮桌上放着好几个药瓶。门上挂了一席帘子,薄薄的布帘挡不住屋外的冷风。小屋没有窗户,门上的帘子放下来后,屋里一片黑暗,因为只是看电视,两个人也都不在意。
尹玉明看电视很入迷,老伴有时和他说话他也不搭理,叫了他好几声,他才回应了一下。电视剧放完后,老尹起身跟老伴说:“我去小儿子家里,看看他们给我弄好了没。”出了小屋,陈秀兰喊住他:“把你的口罩戴上。”老尹挥了挥手,骑着车子朝村子行去。
陈秀兰在屋外转了一圈,看了看几只鸡,才又回到屋里,坐在外间火炉旁,将水壶提下去,烤了烤手。她的左脸上贴了一块膏药,“受了凉,有点不舒服。贴了好几天了。”盯着炉火,似在发呆,又似在发愁。坐了一会儿,陈秀兰起身看了看外边的太阳,又回到里屋,拉开灯看时间,该做午饭了。她将炉门提起来,重新放下水壶烧水,“就在炉子上做饭,两个人的饭,一壶水还喝不了。”
水还没开,尹玉明就回来了,前车筐中放着一口锅,锅里是一些剩菜剩饭,他端下来给老伴让她去喂狗。两位老人独自住在这里,晚上就靠着几只狗帮他们看家护船,“这几只狗还真有用,来了人也叫,来了狗也叫。”陈秀兰笑着说。
尹玉明手里还有一个塑料袋,是从村卫生室里拿的药,“我又拿了点药,感冒好几天了,一直咳嗽。”
[b]相关链接 小清河的义务摆渡人[/b]
在小清河淄博博兴段,也有一对摆渡的老夫妇,他们义务为过路的人摆渡了十余年。
郝大爷今年71岁。他们摆渡的工具很简单:一条船、两条绳子、两个木桩。船是村里出钱购置的,渡船就像是一个扁的铁皮罐头盒,四周全是铁皮焊制的。只要有人过河,喊一声,郝大爷就会用这艘铁皮船把人送过去。
记者站在船板上,大爷用两只手很有规律地拽着铁绳,也就几分钟左右,郝大爷就把这支庞大的铁船给拉到了河对岸。在返回的时候,记者也亲自体验了一下,感觉很吃力。“不是很沉,要均匀地用力,有技巧的。”郝大爷说,“我干的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要是忙的时候,一天能来回一百多趟呢。”
“我来之前,我们村原来安排了两个人,结果一个身体不好,另一个脾气不好,就都不做了。当时我就想试试,孩子们还不同意,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三年。”郝大爷把船拴好后说。
据郝大爷介绍,在小清河的对岸,是柳桥镇柳桥村的两千多亩地,过河的大部分是村里的村民去干农活,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也有不少孩子和城里的人过来玩儿,每次渡河都是免费的。“他们一来我就高兴,很多孩子没有坐过船,我就让他们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