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济南的文化与历史
转载自http://sd.sdnews.com.cn/2012/1/18/1166115
记者 任秀芳 图/记者 潘炳
考古人员查看舜井街西侧出土的精美佛造像
发掘现场的工地正在对地基进行浇筑
继去年12月14日移交一件石雕菩萨身躯像后,近日,舜井街西侧工地建设指挥部向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移交了又一件佛教文物——一尊精美的石雕菩萨头像。该菩萨头像的出土为考古界研究开元寺南部边界再次提供了例证。
[b] 菩萨头像精美[/b]
[b] 头部后面留有彩绘痕迹[/b]
昨天下午,记者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看到了这尊精美的菩萨头像,头上戴有精致花冠,花冠束带下,刘海卷曲且有规则,脸盘圆如满月,眉睛含笑,唇角上翘,下颌及颈部饰蚕纹,双耳垂至颈部,其残高28厘米,与真人略同,重约30余斤。除鼻部、耳垂及花冠等局部残损外,此头像保留算相对完整。
在菩萨头像的后面发带仍残存黑色彩绘。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古代无论是石、泥还是陶质雕塑,凡是个体较大的塑像基本上都是彩绘或贴金。而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达不到要求,这些塑像出土时彩绘基本上都已剥落。包括灵岩寺的彩绘泥塑,也存在剥落的情况,只不过这些彩绘泥塑在明清时代都重新彩绘过,所以颜色保留得要好一些。
[b] 专家分析为开元寺遗物[/b]
[b] 与上次残失塑像并非一体[/b]
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菩萨的工艺及风格,该菩萨像年代应属北朝晚期至隋代遗物,与去年12月14日舜井街西侧发现的菩萨像身躯,无论是体量还是风格皆基本一致,但不属于同一个体。从细部来说,二者颈部的蚕纹十分相似,颈部垂发的边线位置和样式也一致。
从艺术造型上说,这尊造像具备明显的“青州风格”——气质上细腻婉约,装饰上繁复华丽。其与2003年、2006年县西巷南部发现的北朝晚期与真人大小略同的菩萨造像属于同一系统,皆应为开元寺遗物。菩萨塑像鼻子被完全打去,以及造像上没有修复痕迹,表明这件头像可能毁于某次“灭佛运动”,并被遗弃,之后再未被保护和重新利用。
[b] 开元寺南边界靠近舜井街[/b]
[b] 再次得到证明[/b]
这件菩萨头像的发现,进一步说明舜井街西侧一带与开元寺十分靠近。考古人员告诉记者,隋唐佛教得到充分的重视,发展到了巅峰,开元寺范围则在唐宋时期达到最大,宋元战争之后衰落,根据2003年、2006年、2010年县西巷及周边的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推测,开元寺最大时向西到现县西巷以西数米,向东接近县东巷,向北则到达县西巷北段,但开元寺的南边界却一直没有确定。
随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开元寺的南边界逐渐南移,上次证明在泉城路北侧,2011年12月14日移交考古所的菩萨塑像证明,开元寺的南边界离舜井街很近,此次移交的菩萨头像为这一论点再次提供有力的证明。如果考古发掘能确认该区域的确是在开元寺的范围内,开元寺的南边界较上一次又南移了约200米。
[b] 古城区地下文物保护区[/b]
[b] 未能考古挖掘[/b]
据了解,与上次披露的残失菩萨塑像一样,这尊菩萨头像也是施工部门移交给济南市考古所的,菩萨塑像出土现场是什么情况?是否还有其它更有价值的发掘?因为没能进行考古,这些都不得而知。记者来到舜井街西侧采访时看到,浇筑的水泥地基本都已完工,一台挖掘机正在东侧做清理工作。
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舜井街西侧也属于古城区地下文物保护区内,按照程序也应该进行考古发掘后才能施工。历史记载表明,舜井街一带自唐代起就是舜庙(唐代曾称为历祠)、娥英庙的所在地,一直延续1000多年至民国时期未曾间断,是深入发掘济南舜文化的最佳地点。
[b]新闻背景[/b]
[b] 舜井街西侧工地[/b]
[b] 去年曾移交石雕菩萨造像[/b]
2011年12月14日,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将舜井街西侧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一件石雕菩萨造像运回考古所保存。据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该菩萨造像雕刻于北齐至隋朝之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该件菩萨造像残高95厘米,加上缺失的头及足部,其大小与真人相仿。据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也与2003年县西巷考古发现的两件北齐时期菩萨造像大致相同,其雕刻工艺也代表了当时本地区造像的较高水准。 发现造像的地点位于2003年、2006年发现的济南开元寺遗址南侧,1年前还在其北侧100多米处的县西巷南端发现唐代经幢。这次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开元寺的范围可能曾一度到达舜井街一带,与舜庙毗邻。
[b] 相关链接[/b]
[b] 什么是“青州风格”?[/b]
所谓青州风格,最简约说,气质上细腻婉约,装饰上繁复华丽。这种风格主要是针对北齐时期青州及其周边造像来说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北部区域,出土了数批北朝隋代佛教造像,引起学术界密切关注。这一区域,即大体相当于北朝齐州、青州、光州范围的佛教造像,在雕刻形式与样式方面,有别于山东西部、南部地区以及山东以外地方,可以界定为青州风格佛教造像。
青州风格佛教造像不限于狭义的青州一地,而是泛指山东北部具有明显当地特征的佛教造像。青州风格,可以分为造像样式与造像形式两个层面。造像样式主要针对佛像、菩萨像的躯体造型,造像形式则侧重于背光图样。其中北齐青州造像致力于展现尊像身体的整体美,体态丰满健壮,身材匀称修长,以人体之美为最高追求。在服装上,青州造像注重装饰上的细腻与华丽性,菩萨装则璎珠珠玉,极注重细节刻画。
记者 任秀芳 图/记者 潘炳
考古人员查看舜井街西侧出土的精美佛造像
发掘现场的工地正在对地基进行浇筑
继去年12月14日移交一件石雕菩萨身躯像后,近日,舜井街西侧工地建设指挥部向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移交了又一件佛教文物——一尊精美的石雕菩萨头像。该菩萨头像的出土为考古界研究开元寺南部边界再次提供了例证。
[b] 菩萨头像精美[/b]
[b] 头部后面留有彩绘痕迹[/b]
昨天下午,记者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看到了这尊精美的菩萨头像,头上戴有精致花冠,花冠束带下,刘海卷曲且有规则,脸盘圆如满月,眉睛含笑,唇角上翘,下颌及颈部饰蚕纹,双耳垂至颈部,其残高28厘米,与真人略同,重约30余斤。除鼻部、耳垂及花冠等局部残损外,此头像保留算相对完整。
在菩萨头像的后面发带仍残存黑色彩绘。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古代无论是石、泥还是陶质雕塑,凡是个体较大的塑像基本上都是彩绘或贴金。而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达不到要求,这些塑像出土时彩绘基本上都已剥落。包括灵岩寺的彩绘泥塑,也存在剥落的情况,只不过这些彩绘泥塑在明清时代都重新彩绘过,所以颜色保留得要好一些。
[b] 专家分析为开元寺遗物[/b]
[b] 与上次残失塑像并非一体[/b]
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菩萨的工艺及风格,该菩萨像年代应属北朝晚期至隋代遗物,与去年12月14日舜井街西侧发现的菩萨像身躯,无论是体量还是风格皆基本一致,但不属于同一个体。从细部来说,二者颈部的蚕纹十分相似,颈部垂发的边线位置和样式也一致。
从艺术造型上说,这尊造像具备明显的“青州风格”——气质上细腻婉约,装饰上繁复华丽。其与2003年、2006年县西巷南部发现的北朝晚期与真人大小略同的菩萨造像属于同一系统,皆应为开元寺遗物。菩萨塑像鼻子被完全打去,以及造像上没有修复痕迹,表明这件头像可能毁于某次“灭佛运动”,并被遗弃,之后再未被保护和重新利用。
[b] 开元寺南边界靠近舜井街[/b]
[b] 再次得到证明[/b]
这件菩萨头像的发现,进一步说明舜井街西侧一带与开元寺十分靠近。考古人员告诉记者,隋唐佛教得到充分的重视,发展到了巅峰,开元寺范围则在唐宋时期达到最大,宋元战争之后衰落,根据2003年、2006年、2010年县西巷及周边的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推测,开元寺最大时向西到现县西巷以西数米,向东接近县东巷,向北则到达县西巷北段,但开元寺的南边界却一直没有确定。
随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开元寺的南边界逐渐南移,上次证明在泉城路北侧,2011年12月14日移交考古所的菩萨塑像证明,开元寺的南边界离舜井街很近,此次移交的菩萨头像为这一论点再次提供有力的证明。如果考古发掘能确认该区域的确是在开元寺的范围内,开元寺的南边界较上一次又南移了约200米。
[b] 古城区地下文物保护区[/b]
[b] 未能考古挖掘[/b]
据了解,与上次披露的残失菩萨塑像一样,这尊菩萨头像也是施工部门移交给济南市考古所的,菩萨塑像出土现场是什么情况?是否还有其它更有价值的发掘?因为没能进行考古,这些都不得而知。记者来到舜井街西侧采访时看到,浇筑的水泥地基本都已完工,一台挖掘机正在东侧做清理工作。
济南市考古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舜井街西侧也属于古城区地下文物保护区内,按照程序也应该进行考古发掘后才能施工。历史记载表明,舜井街一带自唐代起就是舜庙(唐代曾称为历祠)、娥英庙的所在地,一直延续1000多年至民国时期未曾间断,是深入发掘济南舜文化的最佳地点。
[b]新闻背景[/b]
[b] 舜井街西侧工地[/b]
[b] 去年曾移交石雕菩萨造像[/b]
2011年12月14日,济南市考古所工作人员将舜井街西侧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一件石雕菩萨造像运回考古所保存。据考古人员初步分析,该菩萨造像雕刻于北齐至隋朝之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该件菩萨造像残高95厘米,加上缺失的头及足部,其大小与真人相仿。据考古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也与2003年县西巷考古发现的两件北齐时期菩萨造像大致相同,其雕刻工艺也代表了当时本地区造像的较高水准。 发现造像的地点位于2003年、2006年发现的济南开元寺遗址南侧,1年前还在其北侧100多米处的县西巷南端发现唐代经幢。这次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开元寺的范围可能曾一度到达舜井街一带,与舜庙毗邻。
[b] 相关链接[/b]
[b] 什么是“青州风格”?[/b]
所谓青州风格,最简约说,气质上细腻婉约,装饰上繁复华丽。这种风格主要是针对北齐时期青州及其周边造像来说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北部区域,出土了数批北朝隋代佛教造像,引起学术界密切关注。这一区域,即大体相当于北朝齐州、青州、光州范围的佛教造像,在雕刻形式与样式方面,有别于山东西部、南部地区以及山东以外地方,可以界定为青州风格佛教造像。
青州风格佛教造像不限于狭义的青州一地,而是泛指山东北部具有明显当地特征的佛教造像。青州风格,可以分为造像样式与造像形式两个层面。造像样式主要针对佛像、菩萨像的躯体造型,造像形式则侧重于背光图样。其中北齐青州造像致力于展现尊像身体的整体美,体态丰满健壮,身材匀称修长,以人体之美为最高追求。在服装上,青州造像注重装饰上的细腻与华丽性,菩萨装则璎珠珠玉,极注重细节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