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济南的文化与历史
转载自http://news.e23.cn/Content/2010-10-31/2010A3100031
工作人员在巨石上镌刻“舜田门遗址”字样。(崔健 摄)
[b]舜网讯 [/b]记者30日在南门桥西侧护城河南岸见到了刚刚雕刻完成的“舜田门遗址”大型石刻,这是济南市园林部门为护城河增添的一处新的文化和旅游景观。
[b] “舜田门遗址”大型石刻完成[/b]
在南门桥西侧护城河南岸,一方长约5.2米,宽约3.5米,高约3.6米的巨大蒙山石巍然而“坐”。石刻正面,也就是朝北的一面以汉隶体阴刻“舜田门遗址”五个大字,饰以贴金。还有旧时南门门楼,也就是舜田门及城墙图样,以描银方式进行了深化表现。城墙图案大约长4米,中间部分是舜田门城楼的图案。石刻朝南的一面刻有几段文字:“舜田,在县南历山下,相传舜耕于历山,即此。”“今南门名舜田门(清《山东通志·古迹志》)”“历山,城南五里,舜所耕处(明《历乘》)”。下部环以阴刻图画表现古时济南周边阡陌纵横及历山也就是千佛山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
[b] 重点表现济南“城”的特色[/b]
据市园林局有关人士介绍,前些日子吊装这块巨石费了不少工夫。因为巨石重约90吨,运输安装时动用了一台300吨、一台400吨的济南两台最大的起重机合力起吊,耗费数个小时才安置到位。目前石刻两面的内容已基本雕刻完成。
据了解,石刻朝南一面的三段文字主要是从《历城县志·正续五本》中摘录的,是古代文献对舜田门较为准确的记载。当初,在现在这个位置设置何种景观,市园林局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最后,经多次研究、讨论和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才决定了“用一块巨石雕刻舜田门图案”的方案,使人们了解这里就是旧时济南古城南门的位置。这样做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济南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济南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人都知道,济南自古就拥有山、泉、湖、河、城特色,而这种集五大景观为一体的城市,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可惜的是,济南的古城墙上世纪 50年代即已拆除,只余现在解放阁下的台基还是古城墙的遗迹,但已难现旧时城墙的整体风采。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也已大部不存,这就使得济南五大特色中“城”的内涵有所逊色。此次将旧时南门的风貌再现于原址,就是为了能将济南“城”的这一特色或概念表现出来。
[b] 舜田门与大舜有密切关系[/b]
为什么要先雕刻南门的图案呢?市园林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一是因为原先这个位置上的建筑物正好被拆除,需要建一处新景观;二是因为南门是旧时济南最重要的城门,与“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有直接关系。明代《历乘》中有一篇《重修舜田门城楼记》这样写道:“济南舜耕地也。泰岱踞其前,济水抱其右,风淳俗美尚学务农,故历代文人显宦以道德政事称者,多出其间……旧有土城,年代无考。洪武四年,始设砖石砌。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辟四门: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舜田’、北曰‘汇波’,具有子门。”为什么叫舜田门呢?因为此门正对着济南南部的历山,也就是千佛山。而这座山又叫舜耕山,当时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帝,就将这座城门称为舜田门。清代雍正七年重修《山东通志·山川志》中也有记载:“历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云乃‘仙祓’讹音也。”“舜田,在县南历山下,相传舜耕于历山,即此。”所以,这座城门与大舜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这也使得这座城门具有了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园林局有关人士还说,雕刻这块石刻,除了再现舜田门的风貌,也是为了大力宣传大舜这位和济南有着密切关系的古代名人,这对宣传济南、提升济南的文化品位,以及把济南的旅游文化做大做深有很大意义。
[b] 链 接[/b]
[b] 舜田门[/b]
据史书记载,明代建国之初,首都南京以及各地重要州府都大修城池,古城济南也不例外。济南城在很长时间是筑建的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开始新建砖石城墙,城墙“以石为趾,砖为肤,土为骨”。墙阔五丈,周围12里48丈2尺,高3丈2尺(后又于崇祯时增高3尺)。城墙外挖有护城河,绕城一周,河宽 5丈,水深三尺。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留有“护隍”约数丈宽,并环水建有演武场东西各一个。辟有四门,除汇波门外,其余东西南 3处城门里面,各有“瓮城”(亦称“月城”),突出于外,瓮城上又各有一城门称为子门,成为二道城门。子门内为驻军和军需储备之处。两门设两座官厅,每厅四间。东瓮城和南瓮城各开两个侧门,名“放军门”。东西南三座城门的外面都安置木制的排栅,人们进出城门都顺排栅出入,以防拥挤争道,或掉入护城河中。城门上有高大的城楼,内储甲胄、兵器以备外患;另有吊桥,遇敌情吊到城楼上,城外的护城河就起到城防作用。上世纪30年代初,为方便交通将城门拆除。上世纪50年代初期,济南所有城墙被拆除。
作者:赵晓林 网络编辑:盖幸福
工作人员在巨石上镌刻“舜田门遗址”字样。(崔健 摄)
[b]舜网讯 [/b]记者30日在南门桥西侧护城河南岸见到了刚刚雕刻完成的“舜田门遗址”大型石刻,这是济南市园林部门为护城河增添的一处新的文化和旅游景观。
[b] “舜田门遗址”大型石刻完成[/b]
在南门桥西侧护城河南岸,一方长约5.2米,宽约3.5米,高约3.6米的巨大蒙山石巍然而“坐”。石刻正面,也就是朝北的一面以汉隶体阴刻“舜田门遗址”五个大字,饰以贴金。还有旧时南门门楼,也就是舜田门及城墙图样,以描银方式进行了深化表现。城墙图案大约长4米,中间部分是舜田门城楼的图案。石刻朝南的一面刻有几段文字:“舜田,在县南历山下,相传舜耕于历山,即此。”“今南门名舜田门(清《山东通志·古迹志》)”“历山,城南五里,舜所耕处(明《历乘》)”。下部环以阴刻图画表现古时济南周边阡陌纵横及历山也就是千佛山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
[b] 重点表现济南“城”的特色[/b]
据市园林局有关人士介绍,前些日子吊装这块巨石费了不少工夫。因为巨石重约90吨,运输安装时动用了一台300吨、一台400吨的济南两台最大的起重机合力起吊,耗费数个小时才安置到位。目前石刻两面的内容已基本雕刻完成。
据了解,石刻朝南一面的三段文字主要是从《历城县志·正续五本》中摘录的,是古代文献对舜田门较为准确的记载。当初,在现在这个位置设置何种景观,市园林局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最后,经多次研究、讨论和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才决定了“用一块巨石雕刻舜田门图案”的方案,使人们了解这里就是旧时济南古城南门的位置。这样做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济南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济南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人都知道,济南自古就拥有山、泉、湖、河、城特色,而这种集五大景观为一体的城市,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可惜的是,济南的古城墙上世纪 50年代即已拆除,只余现在解放阁下的台基还是古城墙的遗迹,但已难现旧时城墙的整体风采。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也已大部不存,这就使得济南五大特色中“城”的内涵有所逊色。此次将旧时南门的风貌再现于原址,就是为了能将济南“城”的这一特色或概念表现出来。
[b] 舜田门与大舜有密切关系[/b]
为什么要先雕刻南门的图案呢?市园林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一是因为原先这个位置上的建筑物正好被拆除,需要建一处新景观;二是因为南门是旧时济南最重要的城门,与“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有直接关系。明代《历乘》中有一篇《重修舜田门城楼记》这样写道:“济南舜耕地也。泰岱踞其前,济水抱其右,风淳俗美尚学务农,故历代文人显宦以道德政事称者,多出其间……旧有土城,年代无考。洪武四年,始设砖石砌。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辟四门: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舜田’、北曰‘汇波’,具有子门。”为什么叫舜田门呢?因为此门正对着济南南部的历山,也就是千佛山。而这座山又叫舜耕山,当时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帝,就将这座城门称为舜田门。清代雍正七年重修《山东通志·山川志》中也有记载:“历山在城南五里,又名‘千佛’山,或云乃‘仙祓’讹音也。”“舜田,在县南历山下,相传舜耕于历山,即此。”所以,这座城门与大舜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这也使得这座城门具有了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园林局有关人士还说,雕刻这块石刻,除了再现舜田门的风貌,也是为了大力宣传大舜这位和济南有着密切关系的古代名人,这对宣传济南、提升济南的文化品位,以及把济南的旅游文化做大做深有很大意义。
[b] 链 接[/b]
[b] 舜田门[/b]
据史书记载,明代建国之初,首都南京以及各地重要州府都大修城池,古城济南也不例外。济南城在很长时间是筑建的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开始新建砖石城墙,城墙“以石为趾,砖为肤,土为骨”。墙阔五丈,周围12里48丈2尺,高3丈2尺(后又于崇祯时增高3尺)。城墙外挖有护城河,绕城一周,河宽 5丈,水深三尺。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留有“护隍”约数丈宽,并环水建有演武场东西各一个。辟有四门,除汇波门外,其余东西南 3处城门里面,各有“瓮城”(亦称“月城”),突出于外,瓮城上又各有一城门称为子门,成为二道城门。子门内为驻军和军需储备之处。两门设两座官厅,每厅四间。东瓮城和南瓮城各开两个侧门,名“放军门”。东西南三座城门的外面都安置木制的排栅,人们进出城门都顺排栅出入,以防拥挤争道,或掉入护城河中。城门上有高大的城楼,内储甲胄、兵器以备外患;另有吊桥,遇敌情吊到城楼上,城外的护城河就起到城防作用。上世纪30年代初,为方便交通将城门拆除。上世纪50年代初期,济南所有城墙被拆除。
作者:赵晓林 网络编辑: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