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五次规划演变,诉说济南“城长”史
    1980年 东拓、西进初显端倪

  城市的发展总是有迹可循,济南“东拓”“西进”的发展路径在上世纪80年代就埋下了伏笔。1980年,济南城市性质被确定为:山东省会,以泉水著称,以机械、轻纺工业为重点,适于开展旅游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那一年,济南提出创造条件发展章丘县明水镇、长清县城关镇作为远郊小城镇,这可以说是此后几十年间,济南城市沿经十路不断向东西延伸的最初端倪。

1980年版济南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中,白马山、黄台、七里河、泺口、王舍人、党家庄等工业区产业布局更为清晰;旧城区、商埠区、无影山、七里山、毕家洼、菜市庄、八里洼、甸柳庄、王官庄、段店东、黄岗、八涧堡以及王舍人、党家庄等一大批居住区规划形成。

  据市规划局资料显示,在这之后,济南形成了一版并未经国务院批准的1989-2000“总规”,首次就城市结构提出了“多中心开放型结构”,明确城市沿济南东西经济轴向东发展,为此后城市快速“东拓”进一步埋下伏笔。今天的济南高新区和黄河北新材料产业园区,也最早发端这部“总规”。

  1996年 首次提出中心城市定位

  1996年前后,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走一走,都会感受到一种热气腾腾的城市建设高潮,济南也不例外。于是,我市编制了新的城市“总规”,并报经国务院批复。济南也由此首次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提出到2010年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泉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1996年版济南市总体规划

  据了解,这也是济南首次从区域分析的角度,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城市性质。于是,中心城区沿东西向带状发展、“先东后西”建设时序进一步被明确,并按照“1+4”组团式布局。其中“1”为东至大辛河、西至二环西路、北至黄河、南至分水岭,总面积255平方公里的主城区;“4”分别是王舍人、贤文、大金、党家4个外围组团,王舍人、党家两个组团为独立工业区,贤文组团以济南开发区新区为主体,大金组团则规划为新兴产业园区。

  2011年 中心城区面积接近翻倍

  近几年的城市发展,有目共睹。济南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性质,2011年被进一步明确为“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通过重点加强和完善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等职能;着力培育和凸显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区域性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职能,城市发展目标最终确定为打造“四个中心”美好蓝图。

  更进一步提出了“1个主中心+1个副中心+5个次中心+12个地区中心+2个卫星城”的“原子结构”,进一步拉开了大济南的发展框架,让这座城市不断“长大”。市区面积扩大到325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也扩展至: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街道办事处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1022平方公里,较1996年城市“总规”的526平方公里,几乎翻了一倍。解放之初的城市规模,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与此前数十年相比,最近几年济南建设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多条跨河通道相继开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启动,“北跨”携河发展开足马力……今年6月26日,济南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济南也越发向着国际范儿发展,变成她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