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济南的文化与历史
[b]灵岩寺,泰山北麓的海内名刹[/b]
与神通寺的命运有点相似,历经“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和各种战乱的灵岩寺,早期的建筑早已无存,但灵岩寺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运气。灵岩寺的房舍多是明清建筑,起码不需要我看着废墟脑补了。很多史料记载灵岩寺始建于东晋,比神通寺稍微晚了一些年,创建人同样是朗公。朗公在建造神通寺的同时,因为与泰山的隐士张忠交好,有“尝往来于此说法”的记载,后来朗公在此“始建精舍数十区”。灵岩寺的地理位置太好了,纹理清晰的山石、郁郁葱葱的古树环抱着灵岩寺的古建古塔,宛若一幅中国古典山水画作。我去过很多著名的寺庙,能和灵岩寺的美感比肩的寺庙凤毛麟角。早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灵岩寺就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并称为“域内四绝”。
也许因为偏僻的缘故,来灵岩寺的游客很少。我从山门进入,环顾四周,只看到一位阿姨在清理落叶。前边几处建筑多是清代重建,新近粉刷过,色彩有点艳丽过头了。因为地质的造化,灵岩寺区域内泉眼很多,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双鹤泉、白鹤泉、飞泉、朗公泉等都是济南名泉。在汉柏东侧,有三个泉眼毗邻,古人用“五步三泉”来形容这一景象。三泉汇聚行成一个水潭,澄澈透亮。我用手点了一下水面,冰凉的触感从指尖直击脑门儿,整个人都在哆嗦中精神了起来。像镜子一般的水面也因为我的调皮,泛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惊醒了藏在水底的锦鲤。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北宋彩塑罗汉像
北宋时期的灵岩寺可是热闹非凡,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如同隐士似的。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从那里来灵岩寺不算麻烦。自从宋真宗来灵岩寺游玩顺带作了首诗之后,北宋的文人和政客就如同追星般也来灵岩寺游玩作诗。不完全统计,北宋有40多位诗人来过灵岩寺,一共作诗70多首,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苏澈和王安石。苏澈笔下的灵岩寺不仅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而且也是他参禅静心的绝好去处。苏澈的《题灵岩寺》碑,现在依旧珍藏在灵岩寺内,上面的字迹扔清晰可见“青山何重重, 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 秀色如新洗......”。
灵岩寺在北宋时期的名气到了顶峰,这翻热闹之下,大兴土木也成了僧人和达官贵人的共识。辟支塔和千佛殿里的彩塑罗汉都是北宋时期建造,如今也都成了国之瑰宝。耗时63年才建成的辟支塔,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为了纪念辟支佛而修建。塔身周遭雕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从建成开始就是灵岩寺的标志,宋代曾巩曾作诗赞颂辟支塔“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千佛殿内共有40尊彩塑,其中32尊是北宋原作,8尊是明代补塑。彩塑神态各异,写实的手法中力求表达每位罗汉不同的性格特点,梁启超曾赞誉这些罗汉为“海内第一名塑”。辟支塔再往西行便是塔林,从隋唐到明清的160多座墓塔规模,毫不逊色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唐代慧崇塔单独立于塔林北侧,看着有点像一座缩小版本的四门塔。塔身的雕刻风格带有一些六朝时代的气息,也有唐代的韵味,慧崇塔就是大时代变迁中某一时刻最好的定格。
唐代慧崇塔
这个春风拂面的下午,我在静谧的灵岩寺中闲逛着,时而听到阵阵鸟鸣,时而丝丝花香划过鼻尖。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山门附近的桌子上提供免费的香。我拿起香,回到大雄宝殿前,在香炉中插好后许下了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吧。如果从东晋算起,灵岩寺有一千六百多岁了,哪怕以珍贵的宋塔宋塑算起,也有一千余岁的高龄。我只愿它们继续好好的活下去,继续这样静谧和优雅,不被过多打扰。
与神通寺的命运有点相似,历经“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和各种战乱的灵岩寺,早期的建筑早已无存,但灵岩寺还是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运气。灵岩寺的房舍多是明清建筑,起码不需要我看着废墟脑补了。很多史料记载灵岩寺始建于东晋,比神通寺稍微晚了一些年,创建人同样是朗公。朗公在建造神通寺的同时,因为与泰山的隐士张忠交好,有“尝往来于此说法”的记载,后来朗公在此“始建精舍数十区”。灵岩寺的地理位置太好了,纹理清晰的山石、郁郁葱葱的古树环抱着灵岩寺的古建古塔,宛若一幅中国古典山水画作。我去过很多著名的寺庙,能和灵岩寺的美感比肩的寺庙凤毛麟角。早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灵岩寺就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并称为“域内四绝”。
也许因为偏僻的缘故,来灵岩寺的游客很少。我从山门进入,环顾四周,只看到一位阿姨在清理落叶。前边几处建筑多是清代重建,新近粉刷过,色彩有点艳丽过头了。因为地质的造化,灵岩寺区域内泉眼很多,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双鹤泉、白鹤泉、飞泉、朗公泉等都是济南名泉。在汉柏东侧,有三个泉眼毗邻,古人用“五步三泉”来形容这一景象。三泉汇聚行成一个水潭,澄澈透亮。我用手点了一下水面,冰凉的触感从指尖直击脑门儿,整个人都在哆嗦中精神了起来。像镜子一般的水面也因为我的调皮,泛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惊醒了藏在水底的锦鲤。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北宋彩塑罗汉像
北宋时期的灵岩寺可是热闹非凡,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如同隐士似的。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从那里来灵岩寺不算麻烦。自从宋真宗来灵岩寺游玩顺带作了首诗之后,北宋的文人和政客就如同追星般也来灵岩寺游玩作诗。不完全统计,北宋有40多位诗人来过灵岩寺,一共作诗70多首,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苏澈和王安石。苏澈笔下的灵岩寺不仅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而且也是他参禅静心的绝好去处。苏澈的《题灵岩寺》碑,现在依旧珍藏在灵岩寺内,上面的字迹扔清晰可见“青山何重重, 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 秀色如新洗......”。
灵岩寺在北宋时期的名气到了顶峰,这翻热闹之下,大兴土木也成了僧人和达官贵人的共识。辟支塔和千佛殿里的彩塑罗汉都是北宋时期建造,如今也都成了国之瑰宝。耗时63年才建成的辟支塔,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为了纪念辟支佛而修建。塔身周遭雕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从建成开始就是灵岩寺的标志,宋代曾巩曾作诗赞颂辟支塔“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千佛殿内共有40尊彩塑,其中32尊是北宋原作,8尊是明代补塑。彩塑神态各异,写实的手法中力求表达每位罗汉不同的性格特点,梁启超曾赞誉这些罗汉为“海内第一名塑”。辟支塔再往西行便是塔林,从隋唐到明清的160多座墓塔规模,毫不逊色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唐代慧崇塔单独立于塔林北侧,看着有点像一座缩小版本的四门塔。塔身的雕刻风格带有一些六朝时代的气息,也有唐代的韵味,慧崇塔就是大时代变迁中某一时刻最好的定格。
唐代慧崇塔
这个春风拂面的下午,我在静谧的灵岩寺中闲逛着,时而听到阵阵鸟鸣,时而丝丝花香划过鼻尖。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山门附近的桌子上提供免费的香。我拿起香,回到大雄宝殿前,在香炉中插好后许下了一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吧。如果从东晋算起,灵岩寺有一千六百多岁了,哪怕以珍贵的宋塔宋塑算起,也有一千余岁的高龄。我只愿它们继续好好的活下去,继续这样静谧和优雅,不被过多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