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济南非遗传承人间的执着与坚守 仅凭手艺难以养家糊口
    尴尬二 手艺虽好却后继乏人
    

  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是我市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传承人个个技艺精湛、身怀绝技,受人尊重。不过从目前我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来看,大都年过花甲,年长者已近耄耋之年,很少有年轻人的踪影。经调查,我市非遗传承人队伍当中,年轻人所占比重较低,部分项目至今仍无年轻人传承,随着老艺人的离世,就将上演“人亡艺绝”的悲剧。比如,济南刻瓷传承人张文成的薄胎瓷雕刻堪称一绝,省内唯一,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不过至今没人传承他这门手艺。“现在还没人学成这门手艺,不是他们不愿意学,是这门技艺太难掌握了,一是难度大,二是创作周期长,有些人学了半年就放弃了。”张文成无奈地表示。

  为什么非遗吸引不了年轻人来传承?首先是仅凭传统手艺难以养家糊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传统技艺难度系数较高,让人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者也不在少数。“三年入行,五年精通,十年才能磨一剑”“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等行业俗语足以说明。“一件中等的古马车,从选料开始,一般要经过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现在制作的济南老火车站模型,已经花费了我两年多的时间了,预计明年才能彻底完工。其间对雕刻制作技艺的考验与时间煎熬,不可名状,一般年轻人绝没有这种耐心与恒心。”古马车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崇华也有类似的感叹。

  既然非遗传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又不能为传承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那么传承人为何还坚守在传统文化的阵地?他们如何开展传承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