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民张守义历时3年将72名泉做成刻纸作品
  转载自http://www.sd.xinhuanet.com/sd/jn/2014-03/07/c_119657820.htm


  张守义和沈桂兰共同制作的趵突泉刻纸作品 赵天羿摄
  60岁的济南市民张守义从小喜欢刻纸,从2010年开始,他和妻子沈桂兰用3年时间,对济南72名泉进行实地拍摄后,用了30多种工具纯手工将这些泉水刻在纸上,并花费多年积蓄进行了装裱,作品先后在天桥区文化中心、山东民俗陈列馆等地展览,下一步两人还计划将省内其他泉水都做成刻纸作品。
  名泉刻到纸上当做晚年的回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张守义家,一进门就看到屋内悬挂着各种装裱好的刻纸,既有各种景观也有名人题字,在大门一旁的小屋内摆放着各种刻纸工具。“习惯了,摆在这里随时能拿到,有灵感就做出来,让你见笑了。”张守义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张守义告诉记者,他从7岁就开始学习剪纸、刻纸,即使参加工作也没有放下,通过努力,手法越来越熟练,还被选为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2010年12月,张守义在浏览报纸时看到“泉水复涌7周年”的报道,便产生了将泉水刻下来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妻子、女儿的支持。“我媳妇当时就说和我一起做,当做晚年的回忆。”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张守义就和妻子一起,踏上了拍摄泉水的路程。然而,这个过程却比他们想象中难得多,因为72名泉中,有很多不在市区内,有些还“藏”在深山里,为拍摄这些照片,两人吃了不少苦头。“印象最深的是去平阴拍摄书院泉和其他三口泉,早晨4点起床5点出发,到那后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后来通过一个当地人帮忙才拍摄成功,到家后已经是晚上了。”张守义说,有些泉眼周围没有饭店,他出门拍摄就自己带食物,有时候拍摄不满意,还要再跑第二次、第三次。
  经过8个月的努力,张守义终于得到了所有名泉的照片,开始着手画版进行雕刻。
  历时三年完工每幅都配有诗句
  刚开始,每刻完一张,张守义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只能扔掉重新刻画,在扔掉了不知道多少张作品后,张守义在妻子的提醒下终于明白缺少了什么——灵性。“只刻泉水太单调了,没有灵性。我和老伴商量以后,感觉配上诗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寻找诗句的过程也挺“坎坷”,起初张守义准备在网络上寻找古诗句,但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合适的,不是数量不够就是诗句不符合当下的意境。直到半个月后,张守义经过经十一路时无意间看到了济南市名泉研究会的牌子,便决定去寻求帮助。“当时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研究会会长邢玉樨先生很感兴趣,说会尽力帮助我,让我把作品带过去看看。没有邢先生的帮助,就不会有这些作品。”
  几天后,张守义从邢玉樨会长手中拿到了一本《新72名泉诗集》和一些其他著作,通过这些书他很快挑选出了合适的诗句,并根据各泉的特点用不同的字体刻画。经过三年的努力,2013年,张守义和妻子终于准时完成了他的作品。
  花费积蓄装裱还将刻其他泉水
  按照张守义和妻子原来的想法,雕刻72泉只是为了兴趣,但是作品完成后他们又感觉不满意,于是花费了2万多元购买了镜框等材料,对作品进行了装裱。记者了解到,张守义和妻子都是企业退休职工,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也只有3000元左右,两万元是他们多年积蓄。
  由于装裱后的作品体积太大,没有地方摆放,张守义只能暂时放在朋友家,而他雕刻了72名泉的消息也是不胫而走,很多部门就主动与他联系展览事宜,他的作品先后在天桥区文体中心、山东民俗陈列馆等地展览,而对此张守义很淡然。“作品就是为了让大家看,让大家为济南自豪,我不会拒绝,也不觉得自己是名人。”
  张守义还告诉记者,雕刻72名泉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只要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他还会继续拍摄省内其他泉水和景点,争取全部做成刻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