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济南府志》再版 乾隆曾在济告诫官员“提高修养”
  转载自http://sd.sdnews.com.cn/jinan/201308/t20130809_1310332.htm

  济南72名泉的故事渊源,舜祠祭典的仪式过程,古代帝王的济南足迹……读者如果对这些好奇,翻阅近日重新整理出版的“有标点版”道光《济南府志》都可以找到答案。记者了解到,府志原版编撰于清朝道光年间,共计 180余万字,讲述济南1840年以前4000年的历史,但因为没有标点符号不易断句、破损残缺内容不全等原因,长期以来藏于各馆,鲜为市民所知。
  唯一记载清代济南舜祠祭典的官方史志
  祭祀是农耕社会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尤其是在舜耕之地济南,这样的仪式尤为重要。道光《济南府志》中便记录了济南舜祠祭舜大典的过程。
  据记载,济南舜祠的祭舜大典在每年的春、秋季各举办一次。大典中,主祭祀官为山东巡抚,特殊情况下也由主管民政的布政使代理,执事则由当时府学的礼生充任。
  古代的祭祀规格分为“太牢”和“少牢”,前者牺牲为羊、猪、牛各一头,多为天子祭祀社稷所用,后者则只有羊和猪,没有牛。道光《济南府志》记载,“在虞帝大舜之神位前陈列牛、羊、豕各一头(是谓太牢)”。济南社科院副院长、济南市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华松说,济南舜祠祭典使用了当时的国家最高规格。除了牺牲,祭祀用品还有簋、灯等器皿,以及一些果品和粮食,包括干枣、谷子和黍子。作为舜耕之地,济南祭舜大典在农耕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时参与祭祀的官员包括“省、道、府、县”四个级别,主祭祀官还要朗诵祝词。道光《济南府志》中记载的祝词是这样的,“惟某年月日,某官某谨致祭于虞帝大舜之神,曰:维帝大孝格天,重华协帝,端拱垂裳,无为而治。今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陈殷荐,以八大臣配。尚享。”对齐鲁文化和济南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张华松说,这是济南舜祠祭舜大典祝词的一般格式,而祭祀仪式中的诸多礼节,则是从周礼延续而来。
  张华松说,道光《济南府志》是他所知道的唯一对清代济南祭舜大典有记录的官方史志。
  乾隆曾在济题“清真雅正”告诫官员
  在道光《济南府志》中,存有大量关于帝王停留济南的记录,并作为“圣制”置于卷首,以示当时对帝王的尊崇。
  据济南市史志办公室党组书记、原主任李吉祥介绍,古代帝王驾临济南,多是欣赏自然风光,在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等留下足迹,就连名气稍逊的鹊华山和玉符山也曾去过。之所以如此,李吉祥认为这与农耕社会对自然的崇尚不无关系。据府志记载,乾隆帝曾在趵突泉留下墨迹,其中有“清真雅正”4个字。李吉祥解释,这是乾隆帝对当时随从的官员告诫,一方面希望官员能够清廉真切,爱护民意另一方面要求“提高官员的自我修养”,勤政为民,解决百姓疾苦。这对当下的官员仍然有一定的镜鉴作用。
  整理史志是一项“沉默的工作”
  关于道光《济南府志》的消息,近日方才见诸媒体,为市民所知。但实际上,这本府志的整理出版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之久。“我们的工作,不是热火朝天能出新闻的那种,而像是坐在冷板凳上,一直很沉默。”李吉祥说,因为府志是当时的官方历史,内容严谨,资料海量,时间跨度比较长。
  据他介绍,济南市史志办公室2011年便启动了府志的整理工作。原来的济南《道光府志》为宣纸木刻墨印,历经百余年,要么缺页、残损,要么模糊不清,已经没有完整版本。通过查阅国家图书馆相关史料等途径,府志底本才得以补充完整。
  掌握府志底本之后,工作人员从省内请来4位从事古籍点校工作多年的老师,进行“互校”。李吉祥解释,他们各自点校完自己的部分之后,再互相看。第一遍点校结束后,府志底本被寄到中华书局,由那里负责古籍整理的老先生检阅,然后再被寄回济南,送至省图相关研究员处,检查其中的断句和硬伤,并查阅资料做上标注。因为原来的府志版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易于现代阅读,而且异体字、通假字繁多,有诸多不易理解之处。
  经过多次点校的府志又被送到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资深古籍研究者和历史学者那里,由他们完整地再点校、释疑,最后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