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济南(1)济水与济南
  转载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06514

小暑到了,天气酷热。过去,人们没有什么消遣,到晚上就是乘凉。大人小孩一人一把扇子,坐在街上闲聊天。不用担心街上的扬尘,一天到晚也没有几辆汽车路过。现在,除了大院里偶然有几位老太太之外,基本上没有了乘凉的了。街上倒是熙熙攘攘,摆摊的、闲逛的,大都是青年男女。坐小吃摊边喝酒聊天的,光着膀子,吵吵嚷嚷。操场上最为热闹,妇女们结着帮在跑道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关着门、开着空调在家里看电视的,相信也不少。但是看那些打扮得像妖怪一样来找对象的节目和闹着玩一样去打鬼子电视剧,对于我,真是像受罪一样。于是,就自己和自己闲聊吧,放到网上,与朋友们分享。
闲聊什么?就从我坐着的地方聊起,就“闲说济南”吧。既然是闲聊,那就聊到哪里算哪里,扯远了再拉回来。
济南,就是济之南。济,古水名。古水,就是古代的河流。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河流这个词,河流就称为水[/b]、或者川[/b],如果是直接流到大海里去的大河流,就称为渎[/b]。古代“中国人”认为有四条这样的河流,被称为“四渎”。中国古代最早的百科辞典《尔雅》称:“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b]”。原,就是源,江,就是江水即长江。淮,就是淮水。河,就是河水即黄河。济,就是济水。这里,江和河,与淮和济一样,都是专用名词,就是指长江和黄河,决不指现在其他的“江、河”。济,这一个字,就表示济水,后面的水字往往也是不必要的。
其实,据《说文解字》,在“四渎”之一这个意义上的“济”字,严格地说,其对应的繁体字并不是“濟”,而是“泲”。“濟”是今河北省滏阳河上游的另一条小支流,又称泜(chi 2声)水。它的另一个意思是“渡河”,后来的救济、经济等意义的“濟”就是这个字的引申义。不过,大概因为濟这条河实在太小了,最晚到了汉代的时候,人们已经把 “四渎”之一的“泲”和“渡河”的“濟”混而为一了。因此,传下来的文献上都把四渎之一的“泲水”写“濟水”,现在又简化为“济水”。
济水,在现在的地图上找不到了,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地名上还能够找到它的痕迹: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等。黄河改道,淤平了许多地方,也抢占了多条河道,现在黄河下游的一部分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下面的地图,摘自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其中棕色字符和线条表示的是现代的情况。蓝色和黑色表示的是春秋时期的情况。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济水、河水和现在的黄河。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说:“济、河惟兖州[/b]”(九州之一的兖州在济水、黄河流域)。又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b]。”(大禹引导沇(yan 3声)水,向东流,称为济水。流入黄河,在荥地又溢出,然后向东流过陶丘北、菏,向东北与汶水汇合后向北,最后东流入海。[/b])但是,就是这段话,引出了一个千古公案。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垣县条下:“《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至武德入河。轶[/b]([/b]溢[/b])[/b]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b]”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b]”晋郭璞对此的解释是:“泉源为沇,流去为济。[/b]”这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能证实的事情,济源在黄河以北,荥阳在黄河以南,这里又不是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石灰溶岩地区,沇水(即济水)怎么能够穿过黄河?对于两千多年以前写出《禹贡》的古人,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禹贡》是《尚书》的一部分,属于“经”。后世的儒生,对于《诗》《书》《易》这样的“经”的态度就如同三四十年前的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最高指示”一样,只能照着《禹贡》演绎。
实际的可能只有两种。第一种,因为王屋山、济源在黄河之北,如果济水不穿越黄河,那么整个济水都在黄河之北。这样,黄河就只能向东南流入黄海。而这与历史的记载和实际的考察不符,在汉代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黄河都是向东北在今河北、天津一带流入渤海的。于是,只有最后一种可能:黄河北边的沇水和南边的济水并不是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济水实际发源于黄河以南、郑州附近的荥泽。但是,这同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济源并不是真正的济水之源[/b]。
古人迷信《禹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代有些人却不顾事实,不顾人类的常识和科学考察的结果,继续宣扬古人的迷信说法,如下面引用的“百度百科”,我想应该有他们的政治和经济考量的。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b],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b],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说完了“济”,就可以说“济南”了。为了把问题说清楚,先需要把“济南”这个名称和现在称为济南城的这块地方(历城)分开来叙述。因为最早的时候,这二者并不完全重合。下图是西汉年间的济南附近地图,同样取自《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济南这个名称的正式出现,有文献记录的,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把他的大儿子刘肥(刘邦的外室曹氏所生)封为齐王。文帝十六年(西元前164年),从齐国分置济南国,以刘肥之子刘辟光为济南王。济南这个名称从此出现,但是,这个济南国并不在现在的济南城即济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而在其东面约四十公里处的“东平陵”,即现济南市章丘市龙山镇。这个话说起来有点绕口,章丘是济南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提起龙山镇可是大大的有名,我国古代著名的“龙山文化”即以此地命名,对此,我们以后还要说起。济南国只存在了十年,汉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由于参加“七国之乱”,朝廷派周亚夫收回了济南国,设立济南郡。一直到西晋永嘉年间(约西元310年前后),济南郡的郡治从平陵迁到历城,即现在的济南城,现在的济南才称为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