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十大泉群 二、珍珠泉泉群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46ee190100jgu9

二、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群是一处环境优美之地,因此这里历来是山东最高官员的府邸或行政部门所在地。金末元初,山东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济南府知事张荣,首先占据了珍珠泉,在这里为自己造起豪华的府第。到了明代,珍珠泉这片府第,又落到了明英宗的独生子德王朱见潾手里,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为德王府。德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甚广。据《历城县志》记载:府内"泉眼以数十计",其中濯缨湖“广数十庙,蓄鱼无数”,而且王府的下设行政机构均驻王府内。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康熙五至六年(1666—1667)山东巡抚周以德以德王府中心地带为基础,缩建为巡抚衙门,形成现在的规模。民国时期,这里成为都督府,“七七事变”起,省主席韩复榘南逃时,将省府大部建筑破坏。日本飞机亦曾轰炸此地,遂成废墟。建国后,对珍珠泉大院重新加以修葺,除了修饰遗留的几座明清建筑外,又添了新的建筑物。经年修复,始成现在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1979年12月,这里成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

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有泉池21处(含失迷泉池2处),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观。该泉群中属金代《名泉碑》著录的泉池10个:珍珠泉(北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朱砂泉、芙蓉泉、濯缨泉(王府池)、知鱼泉、云楼泉(白云泉)、灰泉、刘氏泉。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著录的1个:鱼池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著录的2个:濋泉、腾蛟泉。其他为:小王府池、南芙蓉泉、太乙泉、平泉、沃泉、玉枕泉、神庭泉、起凤泉。诸泉汇流成溪,然后分别注入濯缨湖、百花洲、大明湖,经小清河入渤海。

  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涌水量最小的一个。据1973~1977年测量,泉水平均流量每日为1.26万立方米,最大为1.98万立方米,最小0.55万立方米。北魏时,此地溪流纵横,依照古代风俗,每逢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消灾去忧,人们常在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故隋唐以前,称流杯池。

《水经注》记载说:“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宋朝曾巩之别墅也曾在此,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一说曾巩“名士轩”建于今西公界雪泉处)元代,为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张荣的府第。

  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封次子朱见潾为德王。朱见潾初建藩德州,但后以德州地方贫瘠,风沙过大为由,要求改建王府于济南城内。明英宗朱祁镇未准。1465年其兄朱见深继承皇位,第二年(1466年)明宪宗朱见深便批准德王改其驻地为济南,并将原都指挥司署(大明湖南岸之珍珠泉附近地区)改建为德王府。

清代,设驻为山东巡抚衙门。民国后,又为省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驻所。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地,俗称“珍珠泉大院”。


  珍珠泉 坐落在院前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大院内西侧,略成长方形,面积1240余平方米,深广清澈。因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池溢水标高26.28米。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正如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珍珠泉气势颇大,清人王驹嗽凇墩渲槿铭序》中描述说:“潆泓冲融,清澜百步,旁流带垣,通舟二里,鱼鸟荇藻,怡怡悦性。”

  珍珠泉泉水由玉带河北流进濯缨湖,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根据钻探得知,珍珠泉一带的地质情况是:最上面为11米厚的第四系粘土砾石层,其下为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这泉水即从白云质石灰岩中涌出。珍珠泉自古以来颇负盛名,历代多有文人题咏。金朝的雷渊,明朝的晏璧、边贡、李攀龙,清朝的蒲松龄等文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阴历正月十六日,清圣祖玄烨南巡经过济南,御览珍珠泉后,也赋《观珍珠泉》诗一首,并题“作霖”二字(已失传)。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四日,清高宗弘历题《珍珠泉》诗一首,刻碑立于泉北岸,至今尚存。1980年,对泉池进行整修。池岸以青石砌垒,四周铁护栏改饰以汉白玉雕刻石栏。池内水中偏东立石碑一方,上刻泉名“珍珠泉”,字涂朱红色,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1980年书。南岸,1983年建一水榭,造型优美,如展翅大鹏。榭内悬匾额“浮玑”,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1983年题书。池内荇藻浮动,锦鳞戏游;泉周植以花木,妖娆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