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扎笤帚50把 古稀老汉挣“年钱”
进入腊月,汤大爷扎制了50多把笤帚,准备换点钱过年。
记者郭尧 摄编者按
老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便是“腊八节”,按日子开始腌制的腊八蒜、非喝不可的腊八粥,都让大家感受到蛇年春节越来越近了。这不,人们就开始忙了:有人忙着买东西、办年货,自然也有人忙着卖东西、赚小钱。别小瞧了这点小钱,这里头有平常百姓的艰辛,也有世俗人情的精明,更有盼年迎年的热切。
近日,记者分头去街头小巷、集市超市等地“赶年集”,走近一个个普通市民,讲述他们身上的故事。“赶年集”不仅仅是为了赚商机,更是为了品年味、道乡情。
记者 曹莫
沿经十西路向西,过了宋庄立交,再走约1000米向北拐上济兖公路,就来到槐荫区段店镇河头王村。17日是壬辰年腊月初六,正好是河头王村赶集的日子,当地人称之为河王集。进了腊月门,年味儿就有了,已有村民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
早起跑了15里地 就想来挣点闲钱
从经十西路与济兖公路交界口向南约200米,就能看到路边有卖蔬菜、水果、猪牛羊肉的摊贩,顺着路东一条小路往东,就是河王集南北向的主路。当地村民介绍,河王集是农历逢一逢六来赶。此时,四五米宽的主路上已摆满了摊点,菜、肉、衣服、副食品等种类繁多,还有卖笤帚、盖垫、马扎等日用品的,只留出一条一两米宽的通道。
上午9点,集上人还不是很多。76岁的汤家水在济兖公路河王集附近路段上守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车斗里装着十几把笤帚,这是他自己扎好来集上卖的。他所站的地儿离通往河王集主路——— 那条东西向的小路不远。“里面摊儿多,我没占到地方,在这儿卖也行。”他说。
汤家水戴着一个毛线帽子,穿一件破旧棉袄,一根皮筋当腰带,扎在棉袄外面,裤腿还挽起来一截。他把手抄在袖子里,寒风和雾霭中,帽子和衣领上结了一些霜。“我早上8点来钟就来了,这是我第二年赶年集。”他说。
汤家水住在离河王集15里地之外的长清区平安街办韩庄村,骑电动三轮车过来要40多分钟。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今年冬天赶的第二个集,5天前也是在这里,他按每把8元的价卖了14把笤帚。“年根儿下,大伙都要打扫家里卫生,笤帚卖得还挺快,借着这个时机能赚点儿年钱。”他憨憨地笑了。
“山草子”秋后才有一年只扎50多把
集上也有其他卖笤帚的摊贩,但记者发现,汤家水扎的笤帚与众不同。他的笤帚下摆格外大,很厚实,摸上去很光滑,上面还有些形如稻粒的果实。“看上去就很过瘾”,旁边卖肉的摊贩金女士说。“我这是上山采的‘山草子’扎起来的,这种草只在每年秋后才有,而且要一根一根地采,不能像麦子一样成把成把地割,很费劲。”他编一把笤帚要一个半小时,去年秋天只编了50多把。“用‘山草子’扎的笤帚也就是年前卖这一段时间,正好赚点闲钱好过年。”
记者在集上了解到,还有村民在黄河岸边采了“黄草”,扎成笤帚来集上卖。村民说,这种“黄草”也是只有秋后长一茬,也是只在年前这几天卖。说起这两种笤帚的优劣,汤家水憋了半天,最后来了一句:“都好用,都不易呀。”
10元卖不动8元卖掉10把
汤家水上了年纪,牙掉光了,吐字不太清晰,耳朵也不灵光。记者与他交流,还得旁边的摊贩帮着解释。不过,他无论能否听明白记者的意思,都是笑脸迎人。
上一个集,笤帚卖得不错,这次他想提点价——— 每把价钱定为10元。可如此一来,过往行人问得多,买的却没有。“一把笤帚10块钱,太贵了,里面集上的才卖8块呢。”一位村民嘟囔着走了。直到10点,汤家水的笤帚还一把也没卖出去。在记者和旁边摊贩的劝告下,他终于决定降到8元。
降价后没多久,就开了张。一位村民先买了一把,紧接着,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其间,还出现了回头客,说要再给邻居捎一把。旁边摊贩调侃道:“哟,汤大爷,都有回头客啦。”汤家水笑得很灿烂。
两个小时,笤帚卖出了10把。老人一张张点着钱,很满意。他说家里还有不少笤帚,农历逢三逢八的朱庄集和逢四逢九的古城集还要去赶。
12点,他收起没卖完的笤帚,开着电动三轮车准备离开。“我刚才问问了白菜,一斤五六毛钱,下回我也带点来,家里有不少哩。快过年了,好卖着呢。”他笑眯眯地补充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