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老农民告诉你为何濒危的“明水香稻”重换勃勃生机
5月,章丘明水的稻田里郁郁葱葱,满眼的秧苗让人对丰收怀着无限憧憬。这里种植的就是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上世纪30年代即在首届世界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明水香稻”。它在众多香稻种类中独树一帜,稻田由百脉泉源头水浇灌,所以又称“泉头米”。泉水清凉,这也造就了普通水质灌溉所难拥有的“一株开花满坡香,一家煮饭香满庄”的胜景。
“明水香稻”的丰收之景(资料图)
“明水香稻”收割时 稻农李裕智拍的照片
李裕智,64岁,章丘浅井村人,种了一辈子的“明水香稻”,他告诉记者,“明水香稻”虽“天赋秉异”,但也走过低谷,甚至成为濒危农产。一个天赐的“香饽饽”为何走向没落?这还要从“明水香稻”的品种说起。
“是因为品种出了问题”,村里人说话总是这么爽快。“大红芒”是“明水香稻”原有的品种,它在香稻品种中浓香排名属第一,但“大红芒”不耐肥、易倒伏,一亩地只能产300斤,由于产量太低,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一度濒危。为了保护这个优良品种,大家都在想办法。“多亏村里有个能人李家禄”,李裕智说。已年近70的李家禄是一名农业技术员,当年就是他在“大红芒”的基础上改良培育出一批新品种,分别是明香花育一号和辐香三号。这几个品种亩产都在1000斤左右,并且香味浓郁、耐肥、抗倒伏。这样一来,产量的问题解决了,“明水香稻”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量上去了,如何再让“明水香稻”适应现代农业的步伐,这是村里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为了让“明水香稻”走上现代农业道路,济南市农业部门与当地政府规划建设了明水香稻特色品牌基地。基地以浅井村为中心,占地500亩。说到这一变化,李裕智有话说:“基地建成以前,这片土地是发包到各家各户的,同村有的人才承包了0.18亩地。”现在这种分散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存在了,而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土地经营使用权集中到了“明水香稻产销专业合作社”。
精包装后进入市场的“墨泉”牌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产销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墨泉”,建立了网站,申报了有机食品认证。基地按照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进行生产,对稻农每亩补助500元。“现在,合作社让我们集中育秧插秧,统一配送生物有机肥,建立了病虫害基地监测点,集中安装了杀虫的黄、蓝板”, 李裕宝说,“未来‘明水香稻’要顺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路子走下去。”
作者:常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