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77岁俞丽拿:21世纪的人一定要懂艺术
俞丽拿对孟波满怀感激。提到《梁祝》,就不得不提小提琴的“民族化”,以及上音为什么要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俞丽拿说,进入了大学后,她和同学们最大的苦恼是小提琴不受欢迎,不管是进剧场、工厂还是农村,他们都会尽量挑一些普及性很高的外国小提琴曲来演,然而,好听归好听,农村的老妈妈老爷叔根本听不懂。
“我们唱歌的同学随便唱两首中国歌曲,他们就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热烈欢迎,我们早上6点就起来练琴了,比声乐系同学努力得多、用功得多,但我们不受欢迎。”
在那个火热朝天的年代,年轻人总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当时,俞丽拿感受最深的,是小提琴几百年来讲的都是西方话,中国人不喜欢也不熟悉,为了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学校才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因为这样的机缘,俞丽拿和同学改编了一批小曲子,向民族音乐学习,也向二胡等民族乐器学习,“我们讲中国话了,大家听了很亲切,能听出来那种语言。”
《梁祝》就是在“民族化”的氛围下诞生的。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兰心大戏院,17岁的俞丽拿一头齐耳短发、一身白衣黑裙,第一次拉起了《梁祝》。这一幕被永远定格在中国音乐史上。
这么大一部作品压在身上,俞丽拿当时觉得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风格问题。
“最难的是味道,它是越剧来的,你不熟悉中国戏曲,你就不可能拉出那个味道来。我虽然是浙江人,没用,因为我学的是西洋那一套。所以我们研究了中国戏曲,学了越剧唱腔,还学了二胡的拉法。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梁祝》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滑音,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能拉出风格,何况是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所以,俞丽拿并不赞同外国人一拉《梁祝》,中国人就宽容地叫好,“我是浙江人我也要学戏曲,才能处理好层次。”
关于教育:每个学生都要因材施教[/b]
论坛上,俞丽拿挑了《梁祝》最耳熟能详的“爱情主题”进行分节讲述,风趣、幽默、大方、生动,台下观众都被俞丽拿逗笑了,圈粉了。
用最平白的语言讲最艰深的乐理,这是俞丽拿多年累积下来的教学经验,“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你作为老师一定要启发这部音乐的风格、特点、内涵、情绪,所以我上课不是那么平静地坐在这,我会不停地说、不停地唱、不停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