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面神”——董凤岐
舜网-济南日报author:韩霄鹏 刘昌华
经典鲁菜摆满桌,这些鲁菜的主要食材是面粉?大师技艺超凡,如何把仙女召唤到人间?年近八旬,她忙于创作、教学、展演,孜孜不倦,工作起来眼不花、手不抖,充满热情。她就是济南面塑传承人&mdash&mdash董凤岐。
董凤岐(右)在交流面塑技艺。
董凤岐作品
78岁创作不辍
董凤岐,女,1939年12月12日生于北京。1959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面人汤)工作室,成为当年面人汤工作室全国唯一弟子。
她从事面塑工作59年整,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山东省省级济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汤)第二代传人,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面塑作品曾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省级最高奖项)民俗类二等奖、法国世界农业博览会&mdash&mdash华人面塑捏塑个人表演金奖、北京工艺美术国际博览会国家级金奖等奖项。
到董老家中采访时,她正忙着将2017年的面塑精品打包,撰写作品的创意构思、文化内涵,准备参加竞赛。桌案上摆放着她的新作&mdash&mdash《霸王别姬》。我把《霸王别姬》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两百多个朋友给我点赞。她快乐地说。
董老又说,她刚刚推掉了一个健康栏目的拍摄。她忙于工作,少有闲暇用于养生,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分享,她也担心,拍摄会占用她的创作时间。我还有很多构思等着变成作品。面塑人物传递喜怒哀乐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旧社会,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他们的作品被视为小玩意儿。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走入艺术殿堂。
董凤岐的面塑技艺由面人汤(子博)先生亲自指教,她又接受现代造型艺术的教育,因此,她的作品不仅继承和发展汤派面塑的传统特色,还融合现代造型艺术的精华。在泉城生活近40载,她的作品自然融入许多济南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济南面塑的代表。她的面塑技巧纯熟,刻画细腻,敷色华丽,结构准确,制作过程干净利落,尤其擅长塑造古典美女。
董凤岐以《霸王别姬》来举例,我塑造的人物都是有情感的。你看,虞姬当时准备自刎,她的心情极度悲伤,观众从她的表情、姿态,甚至服饰的颜色上面,都能感觉出来。
细微之处见功夫
小小一个面团,经由她的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梳子等工具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从东西方的神话人物,到表现佛教人物的佛像、飞天,到古今名人、经典小说形象,再到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她创作的《飞天》,其形象参考佛教壁画。美丽的仙子凌空飞舞,抛撒鲜花,衣袂飘飘,风采动人,好似九重天的仙女被董老召唤至人间献舞。
我做面塑的时候,从构思到准备面团,到开始制作,每一步,越做越高兴。那些特别满意的作品,我自己也看不够。董凤岐说,要是几天因故未能工作,她就会浑身不舒服。
董凤岐另一个绝技是微雕核桃面人。所谓核桃面人,就是捏塑大约1厘米高的人物,将它们放在挖空的核桃里面。核桃面人虽小,但表情丰富传神,服饰的纹路、饰品、发丝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喜迎非遗盛世之光
多年来,董凤岐陆续收下入室弟子8人,亲自教授的学生50余人,普及教育达几万人。不少学生以面塑为生,在济南落户。董凤岐还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传播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
我从不认为传统技艺要走向没落。相反,我和弟子们赶上了好时代。董凤岐说,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连续举办四届,今年的第五届确定在济南举办,民间技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青一代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就能传承面塑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让面塑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这门技艺谋生也没问题,定能让家人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