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93岁老太爱听红歌爱看报 朋友圈里挺“活跃”
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听红歌王纹珂在北京天安门前(翻拍)本版照片均由记者李焜染 摄
【人物档案】
王纹珂:93岁,山东济南人。她在当时济南的女子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学校教书,婚后有一女儿。
1949-1960年,王纹珂在万紫巷小学教书。1960-1962年,在经一路小学教书,而后转到上新街小学教书。在上新街小学教书不久,她便调配到西青龙街小学,也就是现在的泺源学校执教。□本报记者 李焜染
“她没有痴呆,只是回归孩子状态。身体失去灵活,今天的事情已记不清了,从小变老从老变小。现在她最大的爱好是唱红歌,有时还能背诵诗文,这就是我93岁的老母亲。”这段话是王爱萍今年5月10日母亲节那天,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条信息。王爱萍的母亲王纹珂是一名人民教师,从教36年,桃李满天下,自己却默默无闻。
儿时经历一颗炸弹落入家中险些丧命
王爱萍今年63岁,她的母亲王纹珂今年93岁。还没走进他们家,就能听到屋里传出的音乐声。据邻居介绍,王纹珂每天吃过早饭便坐在桌旁听收音机里的歌曲。王爱萍说:“歌曲主要是红歌,她最爱听国歌,精神好了能跟着唱几遍,像《渔光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等等,这些歌她都会唱。”
王爱萍说,“我4岁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一起了,对父亲印象不深。母亲父亲都是回民,当年住在长春观街,在那个年代属于大户人家。因为父母当时住的较近,又是少有的大户,亲戚就撮合他们在一起了。”
王纹珂由于年龄较大,神志时好时坏,但听到过去的故事,她会流下眼泪。1945年前,抗日战争还未胜利,日本人驻扎山东,街上满是扛枪的日军。当时有一颗炸弹正巧落到了她家,幸运的是没有爆炸。“母亲9岁时,我姥姥就不在了,她们姊妹3个人和后妈一起生活。”
据家里人介绍,王纹珂的爷爷开过银行,但之后济南被日军攻占,银行被抢一空。王纹珂的父亲开了间棺材铺,在当时的长春观街,王家棺材铺远近闻名。
回忆一生36年教师生涯舍小家为大家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孩子一般8岁上学。那时,刚刚成为老师的王纹珂是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由于还是班主任,她几乎每天都回家给几名学习不好的学生补习功课。“当时家里小,他们围着一张四方桌,这样一来我写作业的地方就没有了。”回忆起36年的教师生涯,王纹珂连连点头。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学校建设还不成熟,她一共换了4所学校教书。最早在万紫巷小学,教书11年,之后在经一路小学教书2年,而后转到上新街小学,最后在西青龙街小学(现在的泺源学校)教书,直至退休。
由于只有王纹珂自己照顾家,同时还要去学校教书,小时候的王爱萍都是由邻居照看。“那时候没有托儿所,母亲便委托附近邻居照顾我,一直到我上学为止。她很辛苦,但是还是自己坚强地走了过来。”
王纹珂也经历过文革,那时每个人都比较谨慎,对老师要求更为严格。“由于文革,母亲将手上戴的手镯、戒指取下准备扔掉,我不同意,就拿它们去银行做了兑换。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黄金83元一克,姨妈带着我将它兑换成钱后,花了120元买了一块上海手表送给母亲,那是她这辈子买的最贵的东西,母亲一辈子比较节俭。文革期间老师们去北京大串联,她在北京吃了一份炒粉条,后来总是跟我提,说那是她那几年吃的最好的东西。”晚年生活 最大的乐趣是听红歌看报纸
在王爱萍的微信朋友圈里,每过几天她总会发几张王纹珂的照片,朋友邻居都知道,她家有一位近百岁的老人。
93岁的王纹珂精神头很好,耳朵不聋,什么都能吃,从不挑食。她很喜欢唱歌,歌唱得很好听,特别是唱红歌,而且嗓音嘹亮。提起自己母亲的晚年生活,王爱萍总是情不自禁地笑,了解她的朋友,几乎都知道她们家的故事,羡慕不已。
谈起长寿的秘方,王爱萍说:“母亲平时并不是很注重锻炼和养生,关键是一天三顿饭,定时定量。她吃饭细嚼慢咽,从不挑食。”王爱萍笑着说,她深知母亲的饮食习惯,每次做饭都选择咬得动、好消化的食物。
王纹珂退休后的一大爱好就是看报纸。上午看三四个小时,下午睡觉起来出去活动,晚上回家看电视,这是她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最近几年由于腿脚不便,眼睛也花了,报纸看不成,她就听广播唱红歌。“一听见电视里放那个年代的歌或者演抗日战争片,她就十分激动,还和我们讨论电视剧情。我们有时间就陪她聊天,她精神好的时候,还能和我们说说过去的故事。”
亲眼见过日军轰炸济南、挨过饥荒,体会过吃不饱穿不暖的辛酸。记者临走前,王纹珂依然在听红歌,手里打着节拍,也许这是她对近百年人生最深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