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济南24中7级2班的师生50年后再聚首
时隔多年,再次留念
鲁网9月11日讯 因为不爱说话,初中时期文静的刘燕,曾被同班的学生称为“小绵羊”,时隔50年,在昨天举行的“1964年入学济南24中7级2班”的师生联谊会上,昔日很多老同学仍然能记起她的这一绰号。作为十几名师生联谊会筹委会的成员之一,刘燕从今年5月份就开始和筹委会的同学一起挨个打电话联系,最终在4个多月的筹备后,在教师节当天,37名同学和4位老师到场参加联谊会,看着昔日的老照片,50年后的再聚首,让刘燕和同学们感慨万千。
用各种细节找回学生时代的感觉
昨天上午11点,刘燕和她的不少同学已经赶到了举办本次联谊会的酒店,记者看到在楼下的导引指示上,聚会的举办地被标注成了“四楼第三教室”的字样,刘燕说,他们希望在各种细节上,让同学们尽量找到学生时代的感觉。从青岛专程赶到济南参加本次师生联谊会的李延兰,刚刚进门就被李嗣秋给认了出来,“我们从小学就是同学,初中的时候也是同班同学,我们家离得也不远,当时我经常去她家里做作业。”李嗣秋告诉记者。
刘燕介绍,他们班当时有53名同学,联谊会上一共有37名同学“报到”,“我们同学中大部分都生活在济南,也有一部分同学像李延兰一样,因为工作留在了外地。”1964年,时年14岁的刘燕踏入了济南24中的大门,当时学校位于省城海晏门街附近,虽然现在那里已经发展成了繁华的城市圈,不过刘燕介绍,他们上学时,学校还是处于城乡接合部的位置。当天出席师生联谊会的郑复云,曾经担任过该班的政治老师,他介绍,对于这个班的学生,他印象十分深刻,“因为处于城乡接合部,很多学生需要经常参加劳动,这也就养成了班内同学勤奋,朴实的性格。”
刘燕告诉记者,平常他们在济南的同学也会经常性的聚会,不过像这种大型的师生联谊会他们毕业后很少有机会举办,为了能够便于联络同学,刘燕和其他同学专门成立了筹委会,十几名成员在今年的5月份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经过了4个多月的准备工作,筹划已久的师生联谊会圆满举办,刘燕说,“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不过看到这么多的同学聚在一起,而且还有四位老师到场,我们觉得自己的这份努力非常值得。
老师的第一课大家仍记得
在联谊会上,到场的同学们一一对自己现在的情况进行了自我介绍,“虽然年龄变了,不过还是以前的感觉。”曾经担任过班级语文课代表的高盛荣告诉记者。在大屏幕上投放的一张老照片前,每位同学在自我介绍完之后,都上台向大家指出自己当初的模样。因为担心一些同学可能会丢失了这张宝贵的纪念照,细心的高胜荣还专门冲洗了20多张老照片送给大家,“这张照片就算是我们的毕业照了,没有找到底版,最后还是通过对原照片翻拍后冲洗的。”
已经79岁,曾经担任过该班语文老师的徐盛三老师,对于自己的这位课代表,仍然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她当时特别勤奋,而且办事比较细心,今天她能想到给大家冲印照片,以她的性格,这样的事情我也不觉得惊讶。”徐盛三说,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当时我被学校抽调到济南24中挂职教学,当时被安排到了给他们班级教授语文课。”
对于自己这位从大学抽调来的老师,不少同学当时都感到十分“新鲜”,“我还记得老师经常戴着一顶蓝呢子的帽子,而且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篇课文是叫‘松树的品格’。当时他还给我们在黑板上画上了南部山区的图,图文并茂,十分生动。”
老师作诗赠学生
刘燕说,他们之所以将聚会的时间选择在昨天,最重要的原因是,昨天适逢教师节,他们想借这个机会表达自己心中的谢意。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师生联谊会后,郑复平老师说,他在脑海中一遍遍的回忆同学们的影子,“这个班是能够和老师们打成一片的班级,我们老师,对他们也都印象十分深刻。”徐盛三老师见到同学们,还能直接叫出不少同学的名字,“真没想到隔了这么多年,老师还能记得我们的名字,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张胜荣告诉记者。
为了庆贺本次师生联谊会,郑复平还亲笔书写了“深情厚谊,见贤思齐”的毛笔字赠给大家。徐盛三介绍,他得知本次师生联谊会的消息后,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久日未见重相逢,惊喜仿佛是梦中。回首往事多感慨,几多坎坷几多平。当年风采今安在,情丝万缕染霜风。所有名利身外物,知足常乐是真经。”(山东商报 文/记者 李林超 图/记者 傅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