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90后毕业生面临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
都市女报
告别、转身、开始。7月,首批90后大学生毕业离校。走出校园,“社会”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吃穿住用行、柴米酱醋茶,是最现实的生活。
在校园与社会转换间,在梦想与现实落差中,贴着“非主流、卖萌”标签的 90后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为捕捉这些变化,倾听那些声音,女报特别截取山东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一个90后毕业生宿舍为样本,来折射她们的生存现状。
对口专业,总让人有安全感
陈菲透露,父母对她在私企工作不是特别满意,一直鼓动她参加公务员考试。
陈菲生于1990年,是山东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前,她是“闲云野鹤派”的代表人。除了小说、电影及朋友聚会外,剩余的时间都用在恋爱上。
如今,已在某大型私企就业的她,无法再享受大学的时光。三年的恋情也在毕业前戛然而止。
当她带着职业微笑,微微侧身把宾客引进会议室时,没人能看出她是刚毕业的学生。引领导入席、端茶倒水、准备材料,像导游一样介绍园区。从今年5月19日入职后,陈菲一直从事接待工作。
陈菲班里有41人,男生21人女生20人。经历大四这一年的奔波,陈菲对20名女生的工作状况了如指掌。“1个考入地方国税系统,1个考上选调生,3个进了银行系统,1个正等着中行的面试通知,1个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1个准备复习考研,2个回老家了,其余的都进了企业。”陈菲掰着手指说。
如果给这些工作排序,陈菲首推公务员。“有前途,以后也稳当。”陈菲透露,父母对她在私企工作不是特别满意,一直鼓动她参加公务员考试。
对于在银行工作的同学,陈菲也比较羡慕。“与专业对口,总让人有安全感。”
想想进企业的同学,陈菲觉得自己的工作也不错。记者采访当天,她刚领了5月份的工资,1090元。“之前,总想着买这个买那个,现在不舍得花了。”陈菲说,这并不是整个月的工资,5月她只到岗12天。这样算来,她在实习期间的月薪已接近3000元,而且单位提供宿舍。
陈菲说,班里有名男生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面试进入一家单位,月底才发现工资只有1230元,还不提供宿舍,小伙子只能与人合租,住在一间窗户极小、见不到阳光的小卧室里,每月光房租就600元。“他一米八的个子,吃什么呀,怎么活呀?”
“毕业后,才发现社会上的水真深。”陈菲感慨道。
生活,被考研卡住了
“如今,站在现实和梦想的两端,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里。”
在世人眼中贴着“非主流、卖萌”标签的90后,就业压力似乎比80后更大。在王玉婷高考的2008年,全国高考人数迎来史上最大值1050万人。那一年有600万人和王玉婷一样,迈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毕业工资低于民工,这早已不是新闻,像我这种没有实习经验的人,顶多找个月收入2000多块钱的工作,现实骨感呀。”王玉婷曾去招聘会现场晃荡过,毕业生挤破头的场面让她压抑。
没工作的王玉婷玩心仍在的原因很简单,一来她不想“贱卖”自己,二来父母是生意人,不指望女儿赚钱养家。于是,王玉婷和同班十几名同学选择了考研。因为学校的“座位资源”很紧张,每天早6点,“攻占教室”成了他们这些考研生的必修课。在宿舍楼门口,他们像兔子一样巴望着“楼管阿姨”早开门,然后向教学楼狂奔的场景甚是壮观。“一间又一间教室,跑得慢的同学只能垂头丧气地站在门口。”王玉婷说。
今年1月5日,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随着寒流的侵袭到来。复习了5个月的王玉婷走进考场。她的目标是本校金融系,375分的成绩让她以一分之差落榜。当大学四年所学即将面临工作的检验,很多人突然迷茫,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又该怎样运用。
没经过社会的历练,王玉婷不知道自己能“卖”个啥样的价钱。由于考研,她并没认真考虑过就业方向,只是在一家辅导机构做了两个月的老师。尽管校长和学生打交道不少,但她依然觉得交流有问题,“校长有些玩笑话,我根本听不懂,只能跟着笑。”
所以,王玉婷选择了明年继续考研。在学校对面的舜玉小区租好房子的她,过两天就会从老家回济南备考。
90后看似独立的外表下,很多人缺乏职业和学业规划,或一味听从父母的意愿,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王玉婷说,自己爱看贾樟柯的电影,喜欢那种“摇摇欲坠”的生活。“如今,站在现实和梦想的两端,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里。”
挫败感,像一个漩涡
90后的就业焦虑是80后的升级版,因为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走向社会时,除了拼努力和实力,还得拼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
2008年,如果不是姐姐把嫁妆钱拿出来,郑芯依然凑不够上大学的钱。
母亲去世,父亲娶了继母后就不再管她们了,这让郑芯和姐姐比同龄人更独立。4年前的10月末,她拖着行李来到济南。最初,郑芯被分到校门口附近一间十人宿舍。5个上下铺加一张桌子,“对我来说,我终于有了张属于自己的小床。”郑芯说。
所有的新生对大学生活都充满了好奇。“我顾不得这些,我要学习,要赚钱。”郑芯说,她不努力,就要挨饿。在超市做促销员、给教学楼打扫卫生、做家教,郑芯除了上课、自习,就是打工。有一年暑假,她在一家方便面厂干了两个月,“天天吃方便面,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吃方便面了。”
“奖学金虽然不多,但能抵我一部分生活费,多赚一点是一点。”四年里,她只有大二下学期没拿到奖学金。郑芯说,刚到济南时,她决心留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事业。“虽然学的是财政,但我一进校就想从事销售方面的职业。”带着这样的梦,郑芯看销售方面的书,找兼职。大三以后,凡是和销售有关的招聘她都去。“我觉得我很优秀,但每次都是信心满满地去,垂头丧气地回。”几次以后,郑芯觉得很有挫败感。
大四,大家的焦虑在升级,就业成了最敏感的话题。“哪里有实习机会,哪里在招人,没人会跟别人交流分享。如果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两个人去应聘同一份工作,公司不可能把俩人都留下。”再后来,“以前天天逃课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我表面很镇静,其实很着急。”毕业前两个月的一次招聘会,郑芯找到一家工厂,在离老家很近的青州。“是会计,管住宿。”郑芯说,工作也要看缘分,可能这才是适合自己的。
90后的就业焦虑是80后的升级版,因为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走向社会时,除了拼努力和实力,还得拼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郑芯说,上一届有个师姐,像她一样年年拿奖学金,还考过英语专业八级和会计师资格证,但至今待业在家。“现在的社会,给优异却没关系的孩子,提供的机会太少了。”“我们90后,已经习惯了拼爹的游戏。”
优越感,不过是一个传说
“人们都说90后任性、叛逆、不能吃苦,我倒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安晴一毕业,工作就有了眉目:她考上了中国银行。
一件粉红色毛衣,束起的马尾,一段简单的舞蹈,安晴说这是她第一次在大学班里自我介绍时的场景。她从小练舞蹈,学习成绩也好,很招同学和老师的喜欢。
大学一开学,安晴就凭借着舞蹈功底,进了系里的学生会文艺部。“那时活动很多,有时候也烦。”她觉得没了自己的时间,没时间逛街、看电影、陪男友,甚至还要逃课。“不过,每次考试前还是比较刻苦的。”平时虽然爱玩,但考试前一个月,安晴每晚都会和男友一起去自习室学习。成绩是不如平时学习很刻苦的同学,但也拿了几次奖学金。
临毕业时,男朋友让安晴毕业后回他家,随便找个工作就行。“可是我觉得,女孩还是要稍微独立一些,万一以后他对我不好呢。”说完,她笑起来。
安晴说,父母并不期望自己能赚多少钱,只要轻松稳定就好,她也这么认为。平时喜欢逛街,常上网买衣服,偶尔去喝下午茶,看新上映的电影。“女孩子,不用把自己弄得太累。”大三下学期后,安晴常常拎个纸袋,里面放着坐垫、考公务员的复习资料。早上也常在宿舍刚开门后,就跑去抢占自习室。
事实证明,公务员考试没那么简单。从国考到省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不过,安晴考上了济南和青岛的银行。“思前想后,还是比较喜欢青岛,就决定去青岛工作。”
宝贝女儿要离开家,还要去从事一个比较忙碌的工作。安晴的父母很舍不得,“可是没办法,有个较好的工作就不错了,先干着呗。”安晴打算,几年内成为金融业的专家,然后读个经济学研究生,再看看银行内部有没有合适的晋升机会,比如进入总部。“人们都说90后任性、叛逆、不能吃苦,我倒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