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跳街舞、不玩“抖音”,这个“95后”甘当秧歌青年
新华社 作者:邵瑞
华灯初上的西安大雁塔,游人如梭。一阵绵密而有力的鼓点,从嘈杂的人声中迸发出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站在大鼓前挥舞鼓槌的“95后”陈志超跳秧歌、打锣鼓已经十几年了。他和锣鼓队友们正在打“哄场鼓”,为即将进行的陕北秧歌表演“造势”。
举世闻名的大雁塔下,几乎每天都有群众出于爱好前来跳秧歌,这些自发组织的民间秧歌队队员们在此收获了健康、快乐和友谊,他们充满自信的舞步也早已成为广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陈志超 本文图片
年轻的陈志超是这些民间秧歌队中专家级的人物,锣鼓伴奏、动作指导、节目编排……他样样精通,许多爷爷辈的队友都成了他的学生。
7岁那年,在陕北富县老家,陈志超被村里一场庙会的锣鼓声吸引,跟着大人扭了起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长大后来到西安求学,陈志超在学校里成立了秧歌艺术社团;毕业留校当老师以后,他又成了西安好几支民间秧歌队的常客。
在大雁塔南广场秧歌队中,同是“95后”的左曼丽曾被陈志超指导过。
“他给我示范的动作标准又洒脱,但还能表现出女性那种柔美和娇羞的感觉。”左曼丽说。
“我做销售平时压力很大,秧歌简单又好学,跳起来有一种尽情释放的感觉,跳完了心情很好。”
脚下的十字步,扇子的大小花……教起秧歌的陈志超头头是道。
在他看来,除了动作本身,跳秧歌第一是心态,高兴了才能把秧歌扭活,死气沉沉必定动作不自然;
第二是男女搭档默契,才能表现出方言里“骚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