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捐造干救人 小伙每天走2万步
山东商报 记者 于娜
“我叫崔振洋,今年20岁,是山东商职学院一名大三学生……”最近,大学生崔振洋的自我介绍里又要加上一个身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9日上午,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生命之液”顺利送出,一位38岁患白血病的大哥正在焦急等待这份救助。崔振洋也成为山东省第630例、济南第52例、历城区第2例捐献者。“既然给了他希望,就要变成现实。”崔振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崔振洋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记者于娜摄
“平常我身体素质不错,在学校经常参与献血、公益等帮助他人的事。”这颗公益之心在很早之前就有。两年前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刚满18岁的崔振洋献了第一次血,“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看到路边献血车嘴里最后一口饭还没咽下去就上去了,生怕车开走。3月,崔振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也是那一次,他与“中华骨髓库”结了缘。“在初步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后,我当即决定进行血样采集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加入这支拯救生命的大爱队伍中。”
自从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崔振洋一直关注着这方面的信息,“心情有点矛盾,一方面不太希望配型成功这样的事降临在我的身上,因为这就意味着又有一个家庭正经历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如果在这种微乎其微的概率下选中了我,也是给患者带去了一份希望,增添了几分活下去的信心。”
今年1月的一天,崔振洋的QQ 邮箱收到了一封邮件,一位白血病患者与他初配型成功。“当时很惊讶,我当即与红会联系,同意做高分辨检测。”他的想法受到了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的反对,崔振洋说,家里老人对造血干细胞的理解还停留在献骨髓的方式,“‘我不去他就得死!’,我就跟爷爷奶奶说了一句话,他们当时就不说话了。”此后,经过给家人看捐献资料、视频以及捐献者的文章,父母慢慢地理解并支持了崔振洋的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捐献,崔振洋开始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步行上学,“每天走将近2万步吧,都是为了血液细胞活性更强,到时候能更强有力地分裂分化。”
生下来就是要活下去,这就是生活,这是年轻的崔振洋对生活最简单的理解。“既然我给了他希望,那就让希望变成现实。”他希望患者好好活着,长久的走下去。“面对挽救生命的机会,我相信很多人也会有相同的选择,因为这是个充满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