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学生延续粤剧香火:行业人才稀缺仍难解决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新报称,2006年,粤剧入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它和其他传统戏曲剧种一样面临日渐式微的局面也赫然在目。
广州大南路小学粤剧社学生架势,有板有眼。(图片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20日刊登题为《广州小学生接续粤剧香火》的报道称,2014年,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粤剧进校园工作方案》,决定在校园内推广粤剧,并在次年12月评选出首批15所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每年下拨专项经费供开展粤剧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以及粤剧校本课程开发等用途,让学生从小接触、感受粤剧魅力,为这项艺术的继续传承创造条件:搭建包括演员、编剧、导演、音乐等人才梯队,也为普及粤剧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接触粤剧、对粤剧产生一定兴趣后,这些孩子们会把粤剧放在生活中的什么位置?接受采访的数位孩子中,绝大多数都不抗拒将粤剧当做一项兴趣爱好,并表示如有机会将进一步学习。不过,也几乎无一例外表示,家人不希望他们将来从事与粤剧相关的职业。
报道称,在大南路小学《金猴献瑞》小品中担任主演的邵俊玮,从小常跟着婆婆一道看粤剧,但婆婆也告诉他,不希望他将来“以粤剧为生”。
广东南海中学粤剧社的三名女孩张宝允、吴彦橦与雷佩欣,目前在学校粤剧社分别学习小旦、青衣、刀马旦的角色,三个就读初中的花季少女都认为,学习粤剧令她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但这并不等同于未来会把粤剧作为职业选择,实际上,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分别是演员、服装设计师与办公室白领。
排练粤剧不影响孩子学习
报道称,八岁的曹至德并非传统戏班的小演员,也不就读于粤剧学校,而是一所全日制小学的学生。小小年纪的至德,已经有多次登台经验,随着他的艺术天分慢慢展露,校方开始有意栽培他在舞台上有更多担当。
大南路小学的一个原创粤剧小品《金猴献瑞》,此前屡次在广州市演出并获奖,曹至德正在接受的训练,就是接替另一名小演员——11岁的学生邵俊玮,饰演小品中的“美猴王”角色。邵俊玮即将就读六年级,面临小学升中学考试,需把更多精力投放在课本学习。
“毕竟我们的大方向不是培养粤剧演员,而是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并了解粤剧。”在解释这项目安排时,大南路小学的马老师说。马老师称,学校粤剧社现有四五十名孩子,涵盖各个年级,都是“对粤剧感觉还不错”“自身也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报道称,不过,在孩子进入六年级后,校方会减少他们在粤剧社的活动时间,避免他们因为训练影响到学习。
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在中国传承数百年,但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有隔阂,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为培养孩子们对粤剧的兴趣,大南路小学采用多种方式,包括指导孩子动手制作粤剧中的云肩(置于肩部的装饰织物)、组织集体看粤剧、试戏服等,马老师称,不少孩子们反馈:“原来粤剧也可以这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