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海底拾忆④丨走近水下考古人:用青春和智慧提取封存在海底的民族记忆
抽沙时,海底泛起的泥沙笼罩四周,伸手不见五指。“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用手摸着不停移动抽沙管。”周强说。好不容易挖好的海底探坑,一场大风浪携带的泥沙、垃圾就能填平大半,上岸避风过后只能重新清理。
穿戴好潜水装备即将下水的周强。(图片来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在北方,水下考古受季节影响很大,冬季水温太低,春秋季多大风天,都没法下水。因此,丹东、大连、威海的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都是在每年7月到9月间集中开展。其间,水下考古的时间也是以分钟计算,水面有专人负责计时、提醒出水。“每人每天只能在水下工作两瓶氧气的时间,超时就有可能患上减压病,危及生命。”周强告诉记者。
潜水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连买保险都容易受限。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随时可能遇到渔网缠绕、有毒水母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潜水员下水作业要求两人结成潜伴,互相检查潜水装备,共同下水、一起出水,密切配合完成作业。
“我们都是非常好的兄弟,在水下万一出现问题,潜伴就是可能救你命的人。假如气瓶出故障,把他的备用气源抓过来,这个气源就是你的命。”周强说。
周强(左)与队友检查好装备,准备下水。(图片来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目前,全国具备水下考古资质的只有200人左右。因退休、改行、走上领导岗位等因素,目前仍活跃在一线的仅有70多人,分布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的考古所、博物馆、研究中心。每次有大型水下考古项目,互相借调人员成为常态。
2014年以来,周强辗转丹东、大连、威海,参与了大部分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项目。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定远、靖远、来远,这些北洋军舰的名字,构成了他的工作履历。近10年的水下考古,有辛苦、有忘我、有离别,更多的则是热爱。
“发掘这些沉舰遗址的过程中,我曾经亲手提取、出水了很多北洋海军将士的遗骸,他们牺牲得非常壮烈。”周强说,每次在海底与真实的历史相遇,都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