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水湾,济南槐荫区七里铺村的康庄奔赴
来源:济南槐荫区委宣传部
冬日暖阳,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街道七里铺村的田间地头,潘宗卫弯下腰从翻犁过的稻田里捡起一块土坷垃掰开看了看,接着随手丢了出去……
“水稻田翻犁晾晒,能增加地力,减少病虫害。”57岁的潘宗卫是种稻的老把式,担任七里铺村村委会副主任,每天到村边稻田转一转,这个习惯坚持多年了。
七里铺村位于济南黄河上端,是槐荫区稻改的起源地、引黄河水入田的第一村。为了改良盐碱地、不再承受饥荒之苦,几代村民在稻改路上前赴后继,最终实现了盐碱滩变稻田的壮举。如今,七里铺村正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在美丽乡村的广袤大地上大显身手。
“三变”改革释放乡村振兴磅礴力量,七里铺村实施土地托管集中经营模式,引进五洲农业、锦湘农业等企业流转农田890亩,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小田”变“大田”,为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水稻制种高产高效创造了条件。
“村里以前欠了不少外债,从2010年实行土地流转以来,村集体收入渐渐增多,2015年就把外债还清了。现在土地流转费每亩涨到了1500元,逢年过节还给村民分红。”潘宗卫介绍。
带领村民走合作化、集体化共同富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依托“田”“湾”“园”“店”,培育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再过几天就要挖藕上市了。”潘宗卫说,利用村子三面环水的资源优势,对原有的湾塘进行挖潜升级,在传统种植白莲藕的基础上,探索培育养殖藕塘小龙虾,虾藕共生构成循环生态体系,实现了莲藕和龙虾的双产丰收。
挖掘盘活闲散资源,整合30亩荒地修建“七里香农业产业园”,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温控大樱桃玻璃棚、夏之梦碗莲种植基地和“零排放”陆基高密度圆桶水产养殖基地,催生经济效益叠加。
进入大樱桃种植大棚,棚内阳光透射、温暖如春,一排排果树长势良好,已有细小幼芽挂枝头。“我们的大樱桃品佳味美,销路畅通”。潘宗卫自豪地说。
在陆基高密度圆桶水产养殖基地,一个个超大圆柱型水池格外显眼,池中鱼儿鱼头攒动、活蹦乱跳。
“这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养殖技术,产量比传统养殖高10倍,养殖废弃物实现了零排放。”潘宗卫一边介绍一边盘算起来,现在养殖了鲈鱼、嘎鱼、红鲤、鲢鱼……剩下的空地养殖稻田蟹,不浪费一点空间。
“不能让可利用资源躺着睡大觉。”七里铺村利用17间废旧房屋改造成花园式七里铺生态酒店、区域餐饮服务中心,不断拓展乡村旅游、采摘、研学等活动空间,多元产业融合为七里铺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据统计,2017年村集体经济80万元,2022年增至293.7万元,5年增长了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