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零择校”重拳出击让教育回归公平起点
来源:
2014年全国19个大城市启动免试就近入学以来,山东济南再次重拳出击,2015年在招生政策中首提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让近年来持续降温的“择校”现象画上句号。
打破校际“围墙”
中小学入学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会牵动家长和学生的神经。“零择校”政策出台后有人质疑:“择校”有现实需求,一个孩子都不让择,是否操之过急?对此,济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济南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仅占3.8%,在济南择校早已不是热点问题。今年出台“零择校”政策,是济南教育近几年加快均衡发展,在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的理性选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近年来济南市实施中小学配置标准化工程,累计投入36.05亿元,完成全市924所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省级验收,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无差别配备。在师资配置上,近三年全市1148名符合交流条件的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全部进行了交换,2014年秋季学期又有2089名各类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校际间师资力量日趋均衡。在教育管理上,通过名校托管、教育集团、城乡联盟等形式,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实现了校际间的多元融合。
目前,济南10个县市区中8个已经完成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其余2个正在接受今年的验收,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专业化教育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认为,实行“零择校”,让孩子就近入学,降低了教育成本,也制止了招生中的“权力寻租”现象,保证了教育的起点公平,是改善教育生态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秒杀“大班额”
“大班额”影响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是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实现“小校小班”,有些家长也会因避开大班额而择校。
“今年实行‘零择校’后,学校没有了择校生,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我也不用再费心给孩子择校了。”济南甸柳小区王先生一家所属学区校为甸柳第一小学,虽说学校是很多家长热衷的择校目标,但60多人的大班额让王先生望而却步,一心想为孩子选择一所班额相对较少的学校。而“零择校”让王先生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实行“零择校”,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还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许多热点学校校长表示,“零择校”之后,把原来挤占的功能室腾了出来,学校办学条件更加优化。多年难以控制的大班额消除了,可以把原来用于常规管理的精力,更多地用在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学改革上。而班额得到控制之后,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考虑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零择校’让学校的招生战线不再拖那么长,以往开学之前才能结束的招生,现在早早就结束了,让学校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解决学校发展的问题。”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赵世强说。
而对于那些学区生源外流、“招生难”的学校而言,“零择校”保证了生源回流,校长办学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让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零择校’政策所带来的最大利好,就是区域内校际间学生生源的均衡,这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后劲,让区域内的学校实力不相上下,也倒逼行政部门和校长办好每一所市民家门口的学校。”济南市副市长王新文说。
恪守政策刚性
对于“零择校”能否真正落地,许多人表示怀疑:一个都不能择,真的能实现吗?
对此,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品木表示,政策规定只要出台,就要确保刚性和公信力,我们公开向社会承诺接受监督,通过科学扎实、公开透明的工作,确保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
为确保实现“零择校”,济南市教育局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明确规定:一是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服务范围无缝隙覆盖,广泛公示学区;二是严格规范招生行为,严禁违规跨区域、跨学区招生,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文化课考试,严禁招收艺体特长生;三是通过公示“剩余学位”“入学条件量化赋分”等具体措施,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
“零择校”政策的出台,减轻了校长的压力。过去一到招生季,热点学校的校长电话都不敢开机,天天疲于应付,左右为难。如今,校长们如释重负,谁想再择校,三个字:“零择校”,全挡了。
公办学校关闭了择校通道,在义务阶段依然有择校意愿的家长,就转向了民办中小学。为确保入学公平,市教育局规定,从今年起,热点民办小学带头实行现场摇号入学。下一步,济南将以更大的力度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引导社会“公办不择校,择校上民办”,满足广大市民对教育的多元需求。
虽然从“强制”不择校到“理智”不择校,需要一个过程。但调查显示,“零择校”政策出台后,许多家长的心态变得更加务实平稳。槐荫区闫千户小区的于女士告诉记者:“这下心里轻松了。不用整天想着择校,也不再为孩子择校后的接送问题以及高中入学不能享受指标生待遇而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