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开学第一课:中小学生现场体验汽车的“儿童盲区”
图为一位学生正在驾驶室体验视觉盲区
鲁网9月2日讯(记者 孙杰)我国每年都有超过两万名儿童死于交通意外事故,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儿童被撞被碾压的事故,一方面原因是儿童行为的不稳定以及缺乏危险判断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少年儿童矮小的身形,造成了特有的驾驶员儿童盲区。对于汽车来说,到底有哪些儿童盲区呢?今天上午,历下交警大队民警将一辆轿车和一辆货车模型开进了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的校园,让孩子们现场体验车辆有哪些“儿童盲区”以及“儿童盲区”的潜在危害。
学生亲身体验大货车驾驶室,对儿童盲区感同身受
“作为小朋友你们都不会开车,但今天让你们做一下准驾驶员,坐在驾驶座上,看看哪些地方是看不到人的,只有你们亲身体会了,才知道这些地方有多危险。”在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上,历下交警大队的民警首先介绍。接着,有不少学生志愿者走出来体验车辆的视觉盲区。
当八年级六班的庄子凡坐在一辆皮卡车的驾驶室里时,她配合着民警的指挥通过后视镜看其他学生志愿者。当一个小志愿者蹲在车斜前方两米左右的时候,庄子凡表示“看 不到”;当小志愿者在车辆的侧面以及后面的时候,庄子凡也表示有时根本“看不到”或者“看不全”。“以前知道有汽车盲区,但不知道开车看不见的地方有这么多,以后不光是自己,还有别的小朋友一定不能在汽车旁边玩耍,非常危险;通过这个实验,我也会告诉大人们,让他们开车的时候也要注意。”庄子凡告诉记者。
八年级七班的程文煊通过体验也深有感触:“真没想到,这么危险,以后除了自己注意,我回家后肯定会告诉爸爸妈妈,提醒他们开车时注意视觉盲区。”
车内主要有四大视觉盲点,正前方盲区事故率最高
一辆汽车到底有多少盲区?民警在多方调查后发现在各类车型中对于驾驶员来说在驾驶室中都存在汽车视觉盲区。通常情况下,盲区分为车内盲区和车外盲区。车内盲区有的是车辆结构形成的,有的则是人为造成的。车外盲区是指因为固定或移动物体及光线问题造成的,不同车型遇到的盲区大小不同。
历下交警大队民警介绍说,车内盲区主要有四大视觉盲区以及一些人为盲区。其中,前盲区,造成汽车前盲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与车身、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都有关系,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前盲区的距离,是很容易发生追尾事件的。“后盲区是指从后车门开始向外侧展开有大约30度的区域在反光镜的视界以外,后车的车头在前车的后车门附近时,前车的反光镜里观察不到后面来车,极易发生刮蹭和追尾事故。后视镜盲区,车两边的后视镜只能看到车身两侧,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尤其从辅路上主路,从左后视镜不能观察到车辆,假如加速大角度切上最内侧车道,很容易与正在最内侧车道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民警介绍说,还有AB柱盲区,在转弯时,如果两侧的A柱较宽,宽的距离就把视线遮挡住,这样产生的盲区就大,如果柱子窄的话,则盲区就小。而B柱的盲区主要是在车辆的右侧,当车辆在行驶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侧时,B柱会遮挡视线,有可能与右侧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
“当然还有一些人为盲区,比如一些司机后挡风玻璃前,会贴有颜色较深的贴膜,或者驾驶员在后挡风玻璃上悬挂一些毛绒玩具等。”民警还介绍说,事故率最高盲区是正前方。
如何规避“儿童盲区”?需与汽车保持适当距离
如何远离这些危险区域,历下交警大队民警对这些盲区提醒大家尤其是少年儿童在行路遇到车辆时注意,遇到车辆转弯时,与车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遇到小型车,要与全车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遇到中型车(中型货车),要与全车保持1.5米的安全距离;遇到大型车(如:斯太尔等),要与全车保持2.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不保持以上安全距离,身体任何部位在遇到车辆转弯时都有被车辆刮伤得可能,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危险。
同时提醒驾驶员,为避免盲区所产生的危害,首先上车前绕车一圈观察周边情况,可以有效避免小孩隐藏于车后看不到;车子开动前多探头出窗观察,这辆可以尽量减小盲区的范围;同时,有些车子自带的安全系统可以有助于规避各种盲区,车主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车辆行驶至一些儿童密集区域如小区内、停车场等,要提高警惕控制车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