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离家20年蜗居窝棚 众人相助与亲人相见
来源:燕赵都市报
[b]失散近20年六旬流浪老太回家了[/b]
8月6日下午,已经在承德市区裕华路附近“蜗居”近20年的流浪老太太“英”,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多方找寻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英”即将回家,周围许多居民都闻讯而来和“英”告别。
[b]1 老街坊———“英”
[/b] 在承德市区裕华路附近居住的居民都认识一个人,她叫“英”,尽管大伙不知道她的全名,不知道她老家在哪儿,但这位“蜗居”在此的流浪老太太,却成了许多人经常牵挂的老街坊。
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介绍,大约在十几年前,“英”来到了这里。“她这人平时很爱干净,从来没有给大家找麻烦。谁家有活,如果需要,她都会过去帮忙,不管是谁,见到她还没吃饭,都会给她端碗饭吃。”居民们说,尽管附近许多楼房都进行拆迁,但“英”仍没有离开这里。
“我们看她没地方住,就给她搭了个小棚子,被褥都是大伙儿给的。”原来的居民小区,如今变成了一处停车场,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又给这位老街坊提供了一个临时居所。
居民们告诉记者,“英”的体格很好,经常用废弃的饮料瓶从几百米远的武烈河提水。“她爱干净,经常洗衣服。另外,以前她住的窝棚着过火,平时她都会把水准备得很充足,以备灭火时使用。”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们发现,今年“英”的身体没以前好了。“她比以前瘦了,经常生病,前段时间我还给她买了50多元的药。”
尽管大伙儿已经把“英”当做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万一出现意外,她死到这里,该怎么办啊?英平时总是乐呵呵的,但大家都知道她精神有问题,以前肯定受过刺激,在外面流浪了这么多年,已经够可怜了,所以大伙儿都希望她能找到家。”
[b]2 “英”的家在哪?
[/b] 7月5日,居民们把“英”的情况反映给了承德市救助管理站。“我们了解到情况后,就派人过来接她到救助站居住。”承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学明告诉记者,听说要把自己接走,“英”的情绪很激动。“居民都说,还是先让她在这里住吧!万一精神受到刺激,出现意外。”
王学明说,之后他们将24小时值班电话留给了停车场的工作人员,万一遇到意外情况,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救助管理站。王学明说,开始“英”提到过“威海”,但请来一位威海大学生和她交流后,发现她的口音不是威海的。“她只说自己有闺女,1948年出生,大米白面吃不过来等简单信息,身份依然是个谜。”
事情在7月21日有了突破。“那天我们提着东西去看她,顺便问她识不识字,虽然她没有肯定回答,但从她表情上判断,她可能识字。”王学明说,他赶紧拿出纸笔,“我写了个‘王’,她念了出来,她随后写了个‘李’,我写了个‘英’,她写个了‘秀’。第一次知道她叫李秀英。后来,她又陆续写出了‘夏县’ (后经确认为‘复县’)、‘西杨大队’、‘刘屯大队四队’。”喜出望外的王学明,赶紧回到单位,通过网上查询、电话查询了解到,辽宁省瓦房店市1985年前即为“复县”,且瓦房店市有“西杨乡”,过去曾有过“刘屯”,现在已改名为“周山村”,但通过当地派出所户籍中却找不到“李秀英”的信息,周山村村干部也回复“没印象”。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放弃,“可能离家出走20多年了,村里许多人对她没印象了。”7月22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带着“英”的照片赶往了辽宁省瓦房店市。在当地救助站的帮助下,他们实地走访了周山村,最终确定李秀英就是该村村民。
[b]3 亲人相见邻里别离
[/b] 8月6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停车场一角的低矮窝棚外看到,李秀英正在睡午觉。此时,她并不知道,这一天,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她的四位亲人马上就要赶到承德。
听说“英”找到了亲人,周围的居民都赶了过来。“听说她找到家了,我们都很高兴。但听说她要走,心里又觉得怪怪的,毕竟相处了十几年了。”
15时多,“英”的两位弟弟、弟媳和女婿,终于见到了“英”。多年未见,姐弟几人抱头痛哭,看到此情此景,许多人也流下了眼泪。据李秀英的家人介绍,李秀英今年62岁,有两个女儿,20多年前,她曾经是个能干的女人,因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婚,李秀英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由此患上精神疾患。“后来,她被山东一个人给骗走了,17年前,我们也找到过她,但后来她又离家出走了,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信儿了。”
16时30分,李秀英踏上了回家路,看着远去的车,“老街坊们”站在小窝棚旁边,不舍地和“英“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