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深山藏着个“长寿村”全村有280人22位过八旬
66岁的张大娘还在地里干活。
102岁的老人张李氏坚持自己生火做饭
70岁的法大爷是村里的壮劳力,百十斤的袋子一下就抱起来了。
“别拍我,像我这把年纪都这样干活。”81岁的张大爷说。
山坳里的气候独特,现在已是3月中旬,但那儿冰雪还没化。
在济南章丘市官庄镇东南通往莱芜的深山公路边,有一个叫法家峪的小山村。记者于3月12日、13日连续两天对这个村子进行了采访。发现该村空气新鲜没有污染,村民家家都喝山泉水,吃自家种的粮食蔬菜。在全村280人当中,60岁以上老人有90多人,80岁以上老人有22位。近年来,我省各地报道的“长寿村”有莱州市凤毛寨村、陵县丁赵村、费县上冶一村等七八个村子。记者大致比对了一下,按人口比例,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这些村子还没有超过章丘市法家峪村的。
生活日报3月13日讯在济南章丘市官庄镇东南通往莱芜的深山公路边,有一个叫法家峪的小山村,是个鲜为人知的“长寿村”。12日、13日,记者来到该村探访。从济南市区出发,驱车沿经十东路东行约1个小时,就来到官庄镇政府所在地。在官庄镇田家柳办事处书记王群带领下,记者又转向东南方向通往莱芜的盘山路,行驶了50里就到了法家峪村。
法家峪坐落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中,山泉水从村中间的山沟流过,两边到处是石砌老房子。村中遇到的大都是聊天、晒太阳的老年人,很悠闲。已经81岁的翟传海于1953年和大他两岁的张友坤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回到小山村,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他说:“我夏天每天做三顿饭,冬天一般就吃两顿。吃的就是自己种的萝卜白菜,或者去集上买点芹菜什么的。”坐在他旁边的张友亮87岁了,他不仅要种地做饭,还要照顾和他同岁的生病的老伴。当记者问他一日三餐都吃啥时,他憨厚地说:“早上吃馍馍,中午吃馍馍,晚上吃馍馍。”
“我们这个村海拔600多米,总人口才28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90多位,80岁以上老人有22位,还有一位102岁的老人呢!”法家峪村村支书兼村主任孙桂英介绍说,大部分8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都是四世同堂,家庭都很和睦。村中青年人大都去章丘打工了。
[b]牛!102岁老太太还能自己种地环境好、水质好、勤劳动……养生专家揭秘“长寿诀窍”[/b]
[b]81岁老汉挑水健步如飞[/b]
在法家峪村探访时,记者问正在溜达的翟传现老人多大年纪,他摆摆手调皮地说:“不大不大,我才80多岁!”正在这时,一位叫张孝兰的老大爷肩挑着两桶水轻快地走过,记者连忙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自己81岁了。
记者看到,张孝兰老人家的大门檐下被改造成了一个小书房,上面题有“退思书斋”,墙上挂着许多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都是老人亲笔写的。他是自学成才,平时以练书法为乐,村里谁家婚丧嫁娶,都会请他写对联。”法家峪村村支书兼村主任孙桂英说,老人给村民写对联,不但不要一分钱,连纸也是自己准备的。
在村南的一处食用菌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这里干活的大都是老年人。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很快乐。一位正在筛食用菌养料、名叫景慎爱的老大娘告诉记者,她今年69岁了,每天在这里干八九个小时活儿,每月能挣1000元左右。在半山腰,已经78岁的张友松正在锄地,他说自己每天凌晨四点便到田里锄地、翻地。
[b]102岁老太自己种地[/b]
“老人家好!”“你们好!”13日,当记者走进百岁老人张李氏住的院子时,她正和80多岁的邻居说话,听见记者的问候,她赶紧笑着回答。记者注意到,老人的脚不是小脚,戴的帽子还是清末民初妇女常戴的那种样式。
“您老没有裹过脚?”记者忍不住问老人。“没有裹过,我从小跟父母闯关东,13岁来到法家峪,15岁结的婚。”张李氏老人说,“我耳不聋眼不花,自己做饭吃,冬天自来水冻上了,儿子常来给我挑水。”张李氏老人说,她吃饭很简单,平时主要是粗粮和蔬菜,粮食还是自己种的,冬天还常到地里挖野菜吃。“您都102岁了,还种地?”记者感到很惊讶。“我身体很好,干点活没事,我还能再活十年!”老人说。“她确实有一小块地,一般种些蔬菜和小麦。去年,她还到村里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打过一段零工呢,捆扎食用菌的菌棒,一天能挣四五十元钱。”孙桂英介绍说。
“我很少吃肉和鱼,一般早上吃点馒头和玉米糊,中午还是吃馒头,有时也吃煎饼,炒白菜,晚上只喝点面糊糊。”老人口齿清晰地说。
[b]全村人都喝山泉水[/b]
“这里冬季的温度和东北相差不了多少,而且昼夜温差大,水质和空气又好,非常适合菌类生长。”从东北来村里帮助搞食用菌栽培的技术专家沙老先生说,他们这个食用菌栽培基地主要栽培金针菇、木耳和灵芝。
“我们村的自来水都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到了冬天,地里没了蔬菜,自来水管被冻住,村民就去山上挖野菜,去村头的泉眼里打泉水喝。”孙桂英说,村民日常生活都是自给自足,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就连吃的鸡蛋也是自家养的鸡下的,有的老人甚至一辈子没出过大山。孙桂英说,他们村大都住在石砌房子里,冬暖夏凉,老人们住得都比较舒服。
[b]专家揭秘长寿原因[/b]
“这个村高龄老人多,应该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跟随记者前去采访的养生专家、山东省中医院干部保健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孙丰雷评价说,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该村处在一个山坳里,三面环山,空气好,村民长年喝山泉水,而且粮食蔬菜无污染,非常适宜居住。另外,村民们能够自给自足,衣食无忧。再加上村民们勤劳惯了,即使高龄也一直坚持劳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该村长寿人口比例高。
“这个村水质好,应该是长寿老人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省老年学研究专家张学强说,据法家峪村民介绍,紧邻法家峪村的一个村环境也不错,但没有可以长年喝的山泉水,虽然人口比法家峪还多,但80岁以上老人还没法家峪多。
“还有就是群体效应。一个村高龄老人多,可以相互交流。另外,村里有诊所,医疗也比较方便。再加上现在百岁老人有高龄补贴,还有低保等补助,可以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张学强介绍,据2005年的统计显示,在我省的长寿之乡,80岁以上老人约1.58%,而法家峪高龄老人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66岁的张大娘还在地里干活。
102岁的老人张李氏坚持自己生火做饭
70岁的法大爷是村里的壮劳力,百十斤的袋子一下就抱起来了。
“别拍我,像我这把年纪都这样干活。”81岁的张大爷说。
山坳里的气候独特,现在已是3月中旬,但那儿冰雪还没化。
在济南章丘市官庄镇东南通往莱芜的深山公路边,有一个叫法家峪的小山村。记者于3月12日、13日连续两天对这个村子进行了采访。发现该村空气新鲜没有污染,村民家家都喝山泉水,吃自家种的粮食蔬菜。在全村280人当中,60岁以上老人有90多人,80岁以上老人有22位。近年来,我省各地报道的“长寿村”有莱州市凤毛寨村、陵县丁赵村、费县上冶一村等七八个村子。记者大致比对了一下,按人口比例,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这些村子还没有超过章丘市法家峪村的。
生活日报3月13日讯在济南章丘市官庄镇东南通往莱芜的深山公路边,有一个叫法家峪的小山村,是个鲜为人知的“长寿村”。12日、13日,记者来到该村探访。从济南市区出发,驱车沿经十东路东行约1个小时,就来到官庄镇政府所在地。在官庄镇田家柳办事处书记王群带领下,记者又转向东南方向通往莱芜的盘山路,行驶了50里就到了法家峪村。
法家峪坐落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中,山泉水从村中间的山沟流过,两边到处是石砌老房子。村中遇到的大都是聊天、晒太阳的老年人,很悠闲。已经81岁的翟传海于1953年和大他两岁的张友坤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回到小山村,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他说:“我夏天每天做三顿饭,冬天一般就吃两顿。吃的就是自己种的萝卜白菜,或者去集上买点芹菜什么的。”坐在他旁边的张友亮87岁了,他不仅要种地做饭,还要照顾和他同岁的生病的老伴。当记者问他一日三餐都吃啥时,他憨厚地说:“早上吃馍馍,中午吃馍馍,晚上吃馍馍。”
“我们这个村海拔600多米,总人口才28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90多位,80岁以上老人有22位,还有一位102岁的老人呢!”法家峪村村支书兼村主任孙桂英介绍说,大部分8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都是四世同堂,家庭都很和睦。村中青年人大都去章丘打工了。
[b]牛!102岁老太太还能自己种地环境好、水质好、勤劳动……养生专家揭秘“长寿诀窍”[/b]
[b]81岁老汉挑水健步如飞[/b]
在法家峪村探访时,记者问正在溜达的翟传现老人多大年纪,他摆摆手调皮地说:“不大不大,我才80多岁!”正在这时,一位叫张孝兰的老大爷肩挑着两桶水轻快地走过,记者连忙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自己81岁了。
记者看到,张孝兰老人家的大门檐下被改造成了一个小书房,上面题有“退思书斋”,墙上挂着许多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都是老人亲笔写的。他是自学成才,平时以练书法为乐,村里谁家婚丧嫁娶,都会请他写对联。”法家峪村村支书兼村主任孙桂英说,老人给村民写对联,不但不要一分钱,连纸也是自己准备的。
在村南的一处食用菌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这里干活的大都是老年人。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很快乐。一位正在筛食用菌养料、名叫景慎爱的老大娘告诉记者,她今年69岁了,每天在这里干八九个小时活儿,每月能挣1000元左右。在半山腰,已经78岁的张友松正在锄地,他说自己每天凌晨四点便到田里锄地、翻地。
[b]102岁老太自己种地[/b]
“老人家好!”“你们好!”13日,当记者走进百岁老人张李氏住的院子时,她正和80多岁的邻居说话,听见记者的问候,她赶紧笑着回答。记者注意到,老人的脚不是小脚,戴的帽子还是清末民初妇女常戴的那种样式。
“您老没有裹过脚?”记者忍不住问老人。“没有裹过,我从小跟父母闯关东,13岁来到法家峪,15岁结的婚。”张李氏老人说,“我耳不聋眼不花,自己做饭吃,冬天自来水冻上了,儿子常来给我挑水。”张李氏老人说,她吃饭很简单,平时主要是粗粮和蔬菜,粮食还是自己种的,冬天还常到地里挖野菜吃。“您都102岁了,还种地?”记者感到很惊讶。“我身体很好,干点活没事,我还能再活十年!”老人说。“她确实有一小块地,一般种些蔬菜和小麦。去年,她还到村里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打过一段零工呢,捆扎食用菌的菌棒,一天能挣四五十元钱。”孙桂英介绍说。
“我很少吃肉和鱼,一般早上吃点馒头和玉米糊,中午还是吃馒头,有时也吃煎饼,炒白菜,晚上只喝点面糊糊。”老人口齿清晰地说。
[b]全村人都喝山泉水[/b]
“这里冬季的温度和东北相差不了多少,而且昼夜温差大,水质和空气又好,非常适合菌类生长。”从东北来村里帮助搞食用菌栽培的技术专家沙老先生说,他们这个食用菌栽培基地主要栽培金针菇、木耳和灵芝。
“我们村的自来水都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到了冬天,地里没了蔬菜,自来水管被冻住,村民就去山上挖野菜,去村头的泉眼里打泉水喝。”孙桂英说,村民日常生活都是自给自足,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家种的,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都是绿色无污染的,就连吃的鸡蛋也是自家养的鸡下的,有的老人甚至一辈子没出过大山。孙桂英说,他们村大都住在石砌房子里,冬暖夏凉,老人们住得都比较舒服。
[b]专家揭秘长寿原因[/b]
“这个村高龄老人多,应该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跟随记者前去采访的养生专家、山东省中医院干部保健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孙丰雷评价说,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该村处在一个山坳里,三面环山,空气好,村民长年喝山泉水,而且粮食蔬菜无污染,非常适宜居住。另外,村民们能够自给自足,衣食无忧。再加上村民们勤劳惯了,即使高龄也一直坚持劳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该村长寿人口比例高。
“这个村水质好,应该是长寿老人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省老年学研究专家张学强说,据法家峪村民介绍,紧邻法家峪村的一个村环境也不错,但没有可以长年喝的山泉水,虽然人口比法家峪还多,但80岁以上老人还没法家峪多。
“还有就是群体效应。一个村高龄老人多,可以相互交流。另外,村里有诊所,医疗也比较方便。再加上现在百岁老人有高龄补贴,还有低保等补助,可以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张学强介绍,据2005年的统计显示,在我省的长寿之乡,80岁以上老人约1.58%,而法家峪高龄老人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