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过亿 中国陷入“未富先老”困境
孟丹丹 北京报道
北京纺织厂退休职工罗淑芳(65岁)自从独生女儿结婚搬出家门后,就不得不与老伴“独守空巢”。尽管女儿一家三口也同住北京,但罗淑芳夫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还是少之又少。
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快速增多,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过去,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以及民众家庭观念逐渐转变,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鲜见,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
“女儿一家人一个月最多能来看望我们一次”,罗淑芳有些失落,但她还是体谅地对本报说:“女婿也是独生子,亲家那边也要照顾到,况且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也大,不能勉强。”
目前罗淑芳与老伴(67岁)身体尚且硬朗,两人每月的4000多元(人民币,下同,约800新元)养老金,也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空巢”尚未带来实际的困扰。
相比之下,北京东城区的李皖园老太的晚年生活就有些凄凉了。76岁的李老太身患两种慢性病,两年前行动不便后,最基本的吃喝都成了棘手问题。
她告诉本报,社区曾经有过专门为老人开设的“小饭桌”(餐厅),后来由于用餐老人越来越少,小饭桌没多久就取消了。“现在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
她说:“女儿也53岁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料。”为了尽量不拖累女儿,李老太的生活是:“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不论是渴望儿孙亲情的罗淑芳,还是需要家人照料的李老太,空巢老人的背后是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困境。
自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6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4亿,2013年突破2亿后,每年仍以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到2039年,中国将出现两个劳动力供养一位老人的严峻局面。
劳动力人口骤然减少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化的普遍难题,而中国人口基数巨大,计生政策导致劳动力人口骤然减少,再加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都让老龄化的状况雪上加霜。
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常见不鲜。
为鼓励子女多尽孝道、多陪父母,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希望唤醒青年人,尤其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独生一代的孝心。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给父母做饭”“长供父母零花钱”“给父母买保险”等。
2013年,政府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
在传统孝道观念逐渐解体、人口流动加剧,尤其对于“421”家庭(一个孩子需供养父母、两对祖父母)来说,这些试图说服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承担起赡养老人责任的做法,显然很不现实。
一些学者主张,面对中国社会独有且更为严峻的老龄化特征,养老已不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还是政府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只有尽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政府和家庭各司其职,中国“老有所养”的传统才能延续下去。
北京老人300万 一半是空巢
2014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的老人人口已超过300万,其中一半是空巢老人。作为老龄化最早、最快的大城市,北京不少社区还没有为居家的空巢老人做好养老准备。
本报走访北京市内部分老旧小区及新建小区发现,高龄、行动不便老人最需要的用餐、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都还是空白。最近由全国老龄办主持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目前只有不足三成的社区具备托老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
对此,北京市近日出台了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条例,对居家老人的用餐、家庭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都作出指引性规定,并投入了1.12亿元资金助力实施。